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土地神-皮王-药王 安国药王庙小考(三)

土地神-皮王-药王 安国药王庙小考(三)

张瑞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

安国的土地祠

安国的药王庙原为当地的土地祠。它极有可能是从宋代出现的。《药王考与鄚州药王庙》所引乾隆《祁州志》卷三《建置志》就明确说明:“汉将邳彤之庙,俗呼为皮场王,即药王也,在南关。按王本州土神,自宋迄今,以医显灵。”

土地崇拜的起源是来自人们对土地能够生长五谷,承载万物,养育百姓的认识,主要是从它的自然属性出发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然崇拜便转变为人格神崇拜。

到了宋代,土地庙崇拜十分普遍。北宋东京显仁坊的皮场庙即是当地土地神祠,有可能供奉的是郑大夫子皮;而皮场庙的命名可能在东汉末的相州,因皮场镇而得名。

邳彤,字伟君,信都人。《后汉书》有传,初为王莽部下,后为光武帝刘秀28员武将之一,以功封灵寿侯。在安国历代名人中,邳彤声名显赫,武功卓著,“当选”为本地土地神。

宋代的造神运动

在中国古代史上,造神活动从来没有中止过,宋代更是突出。与医药有关的较有影响的是妈祖和吴夲。

妈祖的奉祀起于北宋。记其事最早的有宋人李俊甫《莆田比事》等。相传妈祖姓林名默,为莆阳湄州人,年28死于海上。《咸淳临安志》中记载了妈祖显灵救助海难的故事,“神莆阳湄州林氏女,少能言人祸福,殁,庙祀之,号通贤神女,或曰龙女也。宣和壬寅,给事路公允迪载书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沉溺,独公所乘,神降于樯,获安济。”

妈祖救助航海船只的传说,她不但受到渔民的爱戴,也受到了皇室的重视。两宋敕封凡九次,由夫人进爵为妃,敕封字数已达“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助顺显卫英烈”。

保生大帝也是宋代造神的一个成果。保生大帝姓吴名夲,福建泉州和台湾闽南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

吴夲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人。相传他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悬壶济世,凡前来求医的人,无论贫富,都认真诊治,药到病除。他生前救助过许多人,更可贵的是他为人廉洁,备受群众爱戴。宋景祐三年(1036年),他在白礁乡上山采药时,不慎跌落深谷,以致受伤致死,群众悲痛万分,安葬了他,并在白礁乡建庙奉祀。

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卷记载:“乡人肖像祀之。水旱疾疫,款谒如响。部使者以庙额请,赐名‘慈济’。”后来,厦门、漳州以及台湾台南县学甲镇民间也纷纷画像、立庙,名为慈济宫。台湾学甲白礁乡慈济宫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供奉慈心济世的医生吴夲,把其生前所著本草的书,定名为《吴夲本草》以作纪念。

鄚州扁鹊药王庙

许希是宋代著名医家,《宋史》有传。据载:“景祐元年,仁宗不豫,侍医数进药,不效。冀国大长公主荐希,希诊曰:‘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遂以针进,而帝疾愈。命为翰林医官。希拜谢已,又西向拜,曰:‘扁鹊,臣师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师之赐,安敢忘师乎?’乃请以所得金兴扁鹊庙。帝为筑庙于城西隅,封灵应侯。”

在邻近安国的任丘县鄚州是扁鹊的故乡,那里的扁鹊庙在宋代就已建庙,且香火不断。在明代就已称为“药王庙”了。

据推测,在宋初以医术显灵者实是相州皮场土地庙中的神农。北宋一代,此神为朝廷、民众所信仰,至徽宗尤重鬼神之祀,乃慎重加封。随时间推移,皮王中神农的影子渐淡,转由“皮”字演化出郑大夫子皮,或皮场张森。宋以后,各地的土地也以医药归奉皮王,安国的邳彤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当明清之际安国药市的建立,邳彤乃以汉代名将—本方土地—皮王—药王,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药王”了。

猜你喜欢

  • 厚朴三物汤治腹胀痛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从瘀论治流泪症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

  • 长期服 缓起效——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8)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

  • 清寒之燥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1)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