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辨清阴阳是治病之本

辨清阴阳是治病之本

李福海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医院

2007年开始,我跟随国医大师路志正学习,充分感受到了大医的诊病理念,通过学习,自己对老师的治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临床诊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一年后我参加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这得益于路老的点拨。为了进一步学习路老的学术思想,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的研修任务,从2009年开始,我又开始跟路老学习,现将学习中自己的点滴体悟记录下来,供同道讨论。

张某,女,60岁。全身浮肿,蛋白尿多年,腰膝酸痛怕冷、面色少华,舌胖、质暗红,苔少,脉弦细滑。我问过诊后(路老看病前要先经我们问诊写病历),心想本病似属肾阳虚衰,水失气化所致,应温阳利水为主,使用桂附类药物。路老看过病人,对我们说“看他舌苔甚少,当属阴亏之象”处方:五爪龙30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黄精12克,山药15克,玉竹10克,丹参15克,炒麦冬12克,制首乌12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5克,炒菟丝子15克,芡实18克,川怀牛膝15克。另加服杞菊地黄丸。

看过路老方子后,我就想,方中用了滋补肾阴和填精之品,以调整蛋白漏出过多之偏,还有温阳利水健脾固精之药,以调整水液代谢失常,防止阴精进一步丢失,其中补阴药明显多于补阳药,此乃阴阳互根之道。

世间万物,皆分阴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还能相互转化,自然界如此,社会如此,人体也如此。能掌握人体阴阳之道,就能明白中医治病的道理。所以《黄帝内经》用了大量篇幅,阐述了阴阳学说,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记得在上大学时,我的内科老师在讲课前给我们先说了一句话,“今后你们谁能把阴阳分清,就快学好中医了”,当时听了很不以为然,后来到了临床后,遇到疑难病,辨证困难时,就越来越理解老师这句话的含义了。

过去,中医将人体分成若干体质,有阴虚型、阳虚型等等,但具体到某个人讲,没有一个具体标准,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还可相互转化,是其常道,所以有许多人往往是几种体质相结合,这就给我们辨证增加了难度。在治疗疾病时,更应该掌握好阴阳之道。自然界中,春夏阳气旺,也有天气阴霾之际,秋冬阴气盛,亦有阳光普照之时,且阴阳二气旺到一定程度,就预示着另一方增长的开始。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太极图,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何将阴阳之道运用到人体,驾驭其平衡之术,确为医之王道。

就这一位病人讲,浮肿、腰酸怕冷,确为阳虚之侯,但细观其舌脉,又有明显的阴亏之象,说明病始于阳虚,日久累及于阴,所谓“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由于阳虚,卫外不固,使阴精不能内守,至阴阳两虚。路老最终以舌脉为依据,参考症状表现,制定了治疗方向,这体现了两方面意义:1.古人讲,“证有假而脉无假,脉有疑似而舌苔存真”,说明舌苔望诊最具客观性;2.在阴阳偏颇症候疑似之时,可阴阳双调,把握平衡,所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须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须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至于调补阴阳药物搭配量之多少、味之多寡,就要看医生临证掌握了,其中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猜你喜欢

  • 胆道蛔虫症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养神补心安眠类对药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肝胆同治,重点是疏肝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复元活血汤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

  • 论中医之肾

    肾脏之识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关概念也因而呈现虚实相兼、过于抽象,且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在脏腑学说中,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