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乳癖灵

乳癖灵

乳癖灵 组成:仙灵脾12克、鹿角9克、制香附9克、益母草30克、山慈菇9克、生山楂15克

功能:调摄冲任,理气活血。

主治: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共取汁500毫升,每次250毫升,早晚各一次。

方解:本方仙灵脾为君,该药性味甘香辛湿,温补肝肾,为命门之要药。乳癖之症,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是病之本。肾气虚,上不能滋养乳络则结块胀痛,下不能充实胞宫则月经失调。仙灵脾为君佐鹿角血肉有情之品,补益肝肾调摄冲任治本。乳癖结核随经期变化和喜怒而消长,由气滞血瘀所结,方以香附理气开郁,气行则郁解,气畅则痛止。益母草行血活血,该药祛瘀血而不伤新血,补新血而不滞瘀血,通中有补,香附合益母草理气活血而达消块止痛。乳疲之症,病住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地,取柴胡为肝经之引药,引领诸药直达病所,又可协同香附理气止痛。山慈菇软坚化痰散结,治中可防乳癖的癌变,以冀祛邪而安正。生山楂一味既有化痰散瘀之功,又能协同山慈菇散结消癖,尚可调味诸药。

临床应用: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本病以出现乳房周期性肿块和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病理分类本病又有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增生瘤变、囊性乳腺增生和硬化性乳腺增生之别。结合临床的个别表现可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凡出现乳痛明显,痛不可及者可在方中加延胡、青皮理气止痛;乳腺增生瘤变、肿块坚实或多发性乳腺纤维腺瘤属痰瘀互结,可加三棱、莪术、土茯苓等活血化瘀散结;如出现乳头溢液属囊性增生病者应加菟丝子、巴戟肉、苁蓉等补益肝肾和藕节、地榆等凉血止血。通过长期临床,复方乳癖灵加减贯穿防病寓于治病中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经临床应用疗效确切。顾乃强

顾乃强,男,1938年4月出生,上海市人,现任上海天山中医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上海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系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中医学科组成员,上海市名中医,全国中医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外科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l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顾氏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顾筱岩是闻名上海的近代名医,父亲顾伯华是著名外科专家,顾氏秉承家传,悉心钻研。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先后主编出版“顾筱岩学术经验集”和“实用中医乳房病学”,获上海中医研究院和上海市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顾氏乳腺增生病专科”被列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特色专科。

顾氏行医30多年,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进行科研探索,“乳癖灵床与实验研究”课题已获准为上海市卫生局1998-1999年度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顾氏勤于笔耕,主编医著尚有:《乳房百问》和《外科医话趣录》;参与协编《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专著十部,撰写论文30余篇。

顾教授在弘扬顾氏外科医术上作出贡献,在继承上更发扬创新,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特色。他在乳腺增生病的诊治上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精萃,根据乳癣的证型特点提出论治乳癣的学术观点有:治癖先治肝,气调癖自平,冲任病之本,治癖调冲任,癖由痰瘀凝,散结重化瘀。乳衄肝火盛,火旺血离经。以上几点学术观点对乳癖的论治、立法用药具有十分实用的指导意义,取得了较好疗效。

猜你喜欢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四磨汤治胃脘痛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扶阳复阴治虚痞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贮存好 防霉变——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7)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邪不可干”亦须避之有时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