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内经》天牖五部的临床应用

《内经》天牖五部的临床应用

张吉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天牖五部”出于《灵枢·寒热病篇》,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发热性疾病、某些急重症的针灸治疗,如文章开始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等各种发热性疾病及治疗;再次介绍颈部的五个腧穴,以治疗暴瘖、暴聋、暴挛、癫痫等急重症为主,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此加以介绍。

《灵枢·寒热病篇》首先介绍颈侧部的五个重要穴位,如原文所述:“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手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说明颈部的五个穴位的位置从内侧向外侧分别为人迎穴;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在胸锁乳肌之后叫扶突穴;再向后为天牖穴;在项后为天柱穴;在腋下三寸处,动脉应手处为天府穴。此五穴其中四个为阳经穴,一个为阴经穴(手太阴“帛书经脉”也叫臂太阴脉),其排列次序与现代经脉循行一致,其穴位归经也与现代归经相一致。为什么重视阳经呢?因为诸阳之气,皆上于头,头为诸阳之会,五官七窍(除二阴外)皆在于头面部,用此五穴说明重视阳气的调整。其次,还有一阴经,手太阴肺经,肺经虽然为阴经,但肺为气之海,宗气之所聚,呼吸吐纳全赖于肺的作用,故对于阳气之温煦补养十分重要。故而纳入颈部五穴。

颈部五穴,皆可治疗各种急重症。如原文所说:“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人迎;暴瘖气鞕(梗),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中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人迎穴为足阳明胃经穴,穴在结喉旁,距喉结1.5寸,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其解剖位置极其重要,在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分歧处,还有颈前浅动脉及颈静脉;其神经分布也较复杂,浅层布有颈部皮神经,面神经的颈支,深层有动脉球,最深层有交感神经干,外侧还有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因此,刺法要找准穴位,偏内或偏外均有大的血管,也不能刺得太深,一般深度在0.2~0.4寸之间,因为深层有大的神经,一般也不要提插捻转,以防刺伤周围血管神经,如果深刺大动脉臂上,针尾要随着动脉跳动而摇摆即应退针为宜。出针时也要按压局部以防出血。其主治病证,为阳气上逆而致头痛,胸部胀满而呼吸困难。目前常用于阳亢而致头痛,包括肝阳上亢,突然性高血压而致头痛如裂;或肺气逆,胸中胀满、不得呼吸之急症、咽喉肿痛、呼吸障碍、饮食难下、吞咽困难以及瘰疠、瘿气等症。现代研究有即刻降血压的作用。笔者常用人迎穴配曲池穴、合谷穴降血压,临床效果明显;人迎穴配水突穴、气舍穴治疗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效果较快。笔者曾治一台湾患者,左甲状腺肿大约6cm×8cm大小,质地较硬,边缘清楚,并且皮肤表面发赤,经取上述穴加天突、商阳、内庭,第一次即有轻松感,经过五次针灸治疗,甲状腺肿消除大半,只剩下2cm~3cm大小,质地也较软,后来返回台湾。应用此穴虽然有些担心,但用之得当,效果明显。

扶突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在胸锁乳突肌外缘,距结喉旁3寸,平人迎穴,穴下浅层有颈阔肌,深层有中斜角肌,再深层内侧有颈外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主治暴瘖、气梗,即突然不能讲话、声音嘶哑,咽喉肿胀,气梗阻塞,呼吸受阻,与现代之急、慢性喉炎相似,也包括急性脑血管病突然声音嘶哑等突发性声音嘶哑之症。一般针刺不可太深,0.4~0.6寸即可,太深易刺伤神经。在治疗上应用本穴同时配金津、玉液两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若治疗急性喉炎,声音嘶哑可加商阳、合谷、大椎、天溪等穴以急泄其热。若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暴瘖可加头部俞穴,四神聪或百会、廉泉、天突或加哑门、风府等急救穴。

笔者曾治疗一老妪,年70岁,吞咽困难。既往曾患过心梗,已作过心脏搭桥手术。现在神志清楚,反应迟钝,面部表情呆板,右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受限,不能走路,手不能拿东西,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吐字不清,声音低沉时断时续,发音费劲,构音困难,听不清完整句子,口唇下垂,两唇不能合拢,下颏肌肉下垂,兜不住饭食,饮水发呛,饮水需用吸管,面左侧卧才能艰难咽下,舌体干燥,脉弦数。诊断为中风,右侧半身不遂,舌瘖,吞咽困难。西医诊断:多发性脑梗后遗症,假性球麻痹。中医辨证: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梗喉痹。治疗:滋补肝肾,养阴益气,驱风通络,开窍启闭。以左归饮方加减。针灸取穴:头颈部穴扶突、天鼎、风池、风府、廉泉、天突;头部穴以百会、神庭以及血海、膈俞,上下肢用通络活血之穴位,针灸三个月,能自主讲话,但慢吞吞,能站立不用坐轮椅,自己扶拐杖走来看病,说明以扶突、风池、风府等穴为主治疗中风瘖痱病证确有较好疗效。

天牖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在颈乳突后下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在天容穴与天柱穴的平行线上,穴下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有副神经、颈神经。主治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即突然耳聋,浊气蒙蔽清阳之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临床暴发性耳聋非常多见,但无特效疗法。

笔者于2008年春天曾治一青年女患,是中国籍留学生,因有急事,从加拿大起飞,途经中国飞往日本,空中飞行已有20余小时,因旅途疲劳,又兼精神紧张,即突然发现两耳暴聋,暴鸣,回国内后即到某一综合型大医院五官科,专科治疗一个月余,经过许多新疗法,应用许多价值昂贵之新药,大夫也竭尽全力,但疗效不明显,患者感觉失望,无奈之下出院,而求助中医治疗,遂来我科针灸、中药综合治疗。中医诊断:暴发耳聋,肝胆火旺所致。中药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针灸取穴,以天牖、医风、听宫、听会为主穴,再加百会、神庭、支沟、中渚、阳陵泉、丘墟等穴。第一周,针灸三次即有轻快感,耳鸣声音也减弱,连续针灸中药治疗一个月,疗效非常明显,原来的心烦意乱,不能入睡已有缓解,能听到微小声音,耳鸣也有好转,精神舒畅,放下过去沉重的思想包袱,虽然休学半年,但经过三个多月治疗,已奔赴加拿大学习。

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在颈项部斜方肌起始部,深层有头半棘肌,有枕动脉,枕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干。主治: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即突然全身痉挛,癫痫,眩晕或突然两足无力,不能支撑身体,阵发性肌肉无力的软瘫症,这是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背的两侧大的肌肉,由于肌肉抽搐或松弛所致,笔者常用于治疗痉病、癫痫大发作或重症肌无力等疾病。也常用于治疗颈项综合征,以天柱穴、大椎穴、定喘为主及夹脊穴。治疗癫痫病以天柱穴加风池、风府、百会、人中、亚门穴等,效果明显。

天府穴为手太阴肺穴,在臂臑内侧,腋前皱臂上端向下3寸处。肱二头肌桡侧缘,穴下有头静脉,肱动脉、静脉分支,布有肌皮神经及臂外侧皮神经。主治:暴瘅发热病、邪气内逆、肝肺二经气逆上冲,迫血妄行而致口鼻出血的急症。即可应用于治疗高热气喘、胁胀而兼有口鼻出血之热症,以及急性关节炎、肩周炎、瘿气、瘰疬,还有文件记载能治紫白殿风症。笔者常用以治疗肩关节炎、臂不举头的肩周炎,天府穴配合肩髃、肩髎、肩前棱、肩后棱等穴,效果明显,用以治疗肺热喘咳症,配合中府、云门、大椎、定喘、肺俞、曲池、合谷、太冲、太溪、曲泉等穴,效果明显。

总之,寒热病篇内容不多,但治疗价值较高,对于发掘应用颈部俞穴很重要,尤其本组穴位均能治疗急病、暴病,如《内经》原文所示每穴下都有“暴”字,即暴瘖、暴聋、暴痉、暴瘅、突然头痛等。颈部俞穴除此之外,尚有其他穴位,如任脉之廉泉、天突,督脉之风府,哑门及足少阳脉之大杼以及颈部奇穴均有重要治疗价值,留待今后考查。

猜你喜欢

  • 高血压的人早上起床牢记三不做

    高血压病人除了日常规律服用降压药之外,早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儿,第一就是起床过猛,或者这个早晨起来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身体,剧烈运动,这样,对血压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会使血压迅速升高,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为我们

  • 如何判断脾虚还是脾湿?该怎样调理?

    咱们首先说脾虚,脾虚它主要的症状是乏力,气短,中医讲,脾主气,脾主要运化气血,脾虚的时候,当然了气不足,气不足就会乏力,气短,没有劲,胸闷。脾虚,脾胃是相等的,那脾虚的时候食欲不振,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吃完了之后,也觉得不消化,然后,会有大

  • 经常腰痛与这3个原因有关,教你有效缓解。

    第一个,就是劳累过度,主要是指重体力劳动者,还有久站久立久坐的这些人,通常重体力劳动者,要搬重物,那么这个腰就要吃力,长此以往,就会对这个腰椎,还有周围的肌肉造成损伤,那平时工作的时候,需要带上相应的护具,来保护这个腰部,久坐久立的人应该适

  • 血管堵塞4个自查小妙招

    大家都在关心自己的血管堵没堵,总会想很多办法去验证它,我们现在讲的常见的冠心病应该是冠脉堵塞50%以上才能确诊,那么一般出现症状,在75%以上,这个时候才考虑下支架,那下支架要造影,毕竟,还是有一些创伤和风险的,这个下完支架之后,暂时的血管

  • 饭量越小越健康,吃得少寿命长是真的吗?

    咱们现在,营养比较过剩,人摄入热量比较高,所以现在不管是冠心病,高血压,还有糖尿病,发病的年龄,都日趋前移了,所以很多人就说应该吃得少,甚至以前我们这个古代的一些传统的观念,也提出过,叫过午不食,因为这样是最健康的。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