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不服药为中医

不服药为中医

题目是一句流传有绪的中医谚语,它不是说中医不主张吃药,本意指生病之后,倘使调养休息得当,即使不吃药,也能起到中等水平医生的治疗效果。它告诫病人,提示医生,治病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开方、配药、吃药,要重视药物之外的治疗作用,如心理、饮食、冷暖、劳逸调摄等因素,刻下对这些淡化了,有重提的必要。

前一阵读《夜光杯》有载不要吃药的文章,“感同身受”,说的是某名家在海外生病,自觉症状明显,驱车跋涉去看医生,祈求良药,结果医生没有给药,更未开抗生素,只是嘱咐休息、保暖、多吃开水而已。无独有偶,我女儿在悉尼得咽炎、气管炎,在电话里告诉我,医生也不肯给抗生素。两个例子,一个精神,似乎都在体现和强调着我们祖先所说的“不服药为中医”的道理。

由来已久,我们的临床上存在着一种小病大治、治病唯药的不良倾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服四环素蔚然成风,如同吃爆米花一样,延绵十余年,吃到细菌产生耐药性,吃到小孩牙齿发黑,吃到四环素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为止。幸好,近年有关领导已重视滥用抗生素问题,严加控制,这对调动和保护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有效地控制细菌的肆虐,可谓善莫大焉。

此外,又令人联想起另一件事来。前见新闻报道,介绍注射室里“众生相”,说医院里静脉滴注的患者同伴们在大谈山海经,什么炒股、买房……恰似在茶楼、菜场里一样,不禁令人忧思起来,大凡静脉补液给药,针对的是病情较重、体液消耗的病人,需要静养休息,哪有这样的耐力和兴致来高谈阔论呢?有这样的情致和精力又何必静脉滴注呢?时髦的风尚,历来都是由城市传播到农村去的,唯独动辄静脉滴注是个例外,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来的。记得“文革”中提倡城市医生下乡巡回医疗,当时农民生病踏进公社卫生院,第一件事就是葡萄糖瓶先挂起来再说,一挂大家心里踏实,我们上海派下去的医生对此暗中颇有微词,能吃能喝精神十足的补什么液呢?不料,四十年后风水轮流转,它在今天上海的大大小小医院中也遍地开花了,只是形式有点变化和发展,以前补液一律平卧,后来演进为半卧式了,现今则大抵取坐式,日前我在某医院门诊注射室里看到,数十只特制座椅,一溜烟排开,专供坐式补液,既整饰美观,占地节约,又解决实际问题,足供一旦大面积铺开急需之用。在少见多怪的我看来,可谓是今日境内医院举世无双的一道新风景线了。

去年某日,我在大楼的电梯口碰到邻居,她牵着跳跳蹦蹦口中哼着儿歌的四五岁小女孩外出,我随口问:“哪里去玩?”“医院点滴去。”我大惑不解,略一攀谈,知是其女儿感冒咳嗽三天不好,医院遂开了数天的静脉点滴,作为医生的本能让我越俎代庖,为她望、问、闻、切,听了心肺之后,答出结论:不去点滴。嘱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吃热开水,饮食清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三天下来,没有点滴,病也痊愈了,邻居大为信服,这不是“不点滴为中医”的亮点在闪耀吗?

“不服药为中医”与讳疾忌医同样不吃药,却是两个根本不同性质的概念,前者是唯物科学的积极治疗,后者是唯心自闭的消极逃避,冰炭迥别,不可附会混为一谈。

猜你喜欢

  • 胃癌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大部份胃癌病人手术切除后仍可继续享受正常生活,一般来说,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胃癌切除术后,使部分病人不能保持原有体重,由于创伤或不能正常进食,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等消耗,致使体重下降,还可发生一些维生素缺乏病及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在胃癌

  • 中医辨证治疗胃癌

    中医辨证治疗胃癌的方法是什么,我国是胃癌大国,所以每年都会有数万人因为不同的因素而患上胃癌,又有数万人因治疗方法不当或者是治疗不及时走向死亡。专家说:因为患者年龄、病情、症状等各方面都有不同,所以患者患者不要盲目的用药治疗,一定要辩证施治。

  • 胃癌预防常识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因,每年约80万人新发胃癌、75万人死于胃癌。亚洲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发病人数最多,约占全球胃癌人数的3/4。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北方地区的发病率要高于南方。那么,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现在

  • 胃癌病人饮食

    一般来说胃癌病因饮食的原则是,首先在饮食中要保护胃黏膜,避免辛辣、油煎、生冷等,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其次饮食中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增加优质的蛋白质和摄入量。胃癌患者在饮食中应该注意少食多餐,如每日分五餐进行。患者可多喝一些酸牛奶,酸牛乳中

  • 针对胃癌晚期有哪些治疗的方法?

    胃癌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之一,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病率,我们应该掌握有关于胃癌晚期的治疗。由胃癌晚期手术治疗根治性差,预后也较差,对于体质弱,有转移的晚期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多不做考虑。虽然消化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