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几类伤阳的西药

几类伤阳的西药

伤阳的西药

抗生素,包括口服药以及挂水、注射药,药物本身即损伤阳气。冬天挂水更伤阳气,本来温度就低,再把冰冷的药液滴到血管内,阴寒随之进入内脏。因此,在冬天不得不挂水时,最好先把药液温暖了,然后再挂。而且,最好弄个小棉袄套住药液瓶以保温。

激素,包括含氮激素以及类固醇激素,都可导致阳气极大地损伤。激素本来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但外用的激素都是化学物质,其作用于肾,可以把肾精中管我们寿命的阳气释放出来用。这个能量很大,所以效果非常神奇。但激素所动用的肾精本来是用来温阳以养命的,滥用激素过分地消耗了肾精,随之就会出现阳虚诸症。越是久用激素,其损伤阳气的结果越是明显,越是出现一派阳虚的症状。对激素的使用要慎之又慎,非到万不得已是绝不要用激素的。但目前医生喜欢用它,因为马上可以看得出效果。有的病人胡里胡涂地就同意了。特别是在民间,有不少个体医生用激素治疗慢性病,比如哮喘、风湿病等,虽然症状暂时会得到缓解,但是最终却会出现一系列比风湿病本身还要严重的副作用。如果已经使用了激素,还不能突然停止,激素它非常地霸道,否则原来的症状就会很快出现或者加重。一般我用温阳补肾法帮助病人减停激素,效果还不错。

虽然激素在风湿病的治疗中也有运用,但主要是针对一些急症和症状危重的患者,而且不能长期使用。如果滥用,轻则导致病情缠绵难愈,重则病情因此恶化,以致不救。前几天我的一个病人因误信民间土医之言用了激素治疗腰痛,结果反增心慌、胸闷、烦燥不适等症状,实在是医之过。

解热镇痛药、抗风湿类药伤阳气。比如吲哚美辛,它属寒凉性质。把它的副作用做为一种致病因素,当为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脾胃之阳受损,则运化失常,而出现消化道症状。

各种降糖、降压、降脂药。这些药物以压以降以抑制以主,虽然能暂时地控制症状,但从来不能完全治好,病人要终生服药。人体的阳气是自然向上升发的,但这种治法却逆了生命的趋势向下压,则阳气不能自然升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人大量长期服用西药后,哪个还有正常的性生活?况且,本来病即属阳气不足,邪气内入而致。结果因为应用了这些药物之后,反倒另阳气更加匮乏,导致身体越发虚弱。

镇静剂,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各种止痛药、安眠药等。这类药物的一个总的特点是激发人体潜藏的真精真阳,从而使病态的阴阳暂时恢复升降的功能,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其结果是耗损了阳气,也就是压制了生命。特别是各种止痛药、安眠药非常地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抑制了人体的阳气。清阳不能上升,则浊阴取而代之。比如小儿昏迷惊厥,中医以扶阳强心法,但西医却主张用安定控制惊厥,结果导致不少病人阳脱而因此不治。再如中风患者因阳气衰微,虚阳浮越就会刺激中枢神经出现浑身抽筋、痉挛,西医只会为患者注射镇静剂。由于镇静剂具有抽取真阳的作用,并且中风患者的元气非常虚弱,镇静过量或长时间使用,就会导致患者虚脱死亡,这就是镇静剂的使用不能过量的原因。而正确的治法应该扶阳,使阳气潜藏,则虚阳可敛。

虽然不少西药会损伤阳气,但中医仍然有办法纠正。根据“寒则热之、虚则补之”的原则,我用附子理中丸、四逆汤、桂枝汤等,配合针灸,达到了针药灸并用的双重效果,其温中散寒,益气健脾,调理胃肠,活血通络以及防病保健,强身壮体的作用,正可对抗该类药的伤阳副作用。

另外,鉴于不少人有阳虚症状,建议经常服用桂附理中丸(大蜜丸最好,不得已浓缩丸也凑合。当前,六味地黄丸成了不少人保持健康的安慰剂,其实不是太适合现在人的体质类型。)或者桂枝汤或者小建中汤等温性处方以养阳气。阳旺则气化得好,邪气自然祛除,就会让身体健康起来。

猜你喜欢

  •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中医望诊里面啊,望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发光的,明亮的,那是精气神好的表现。失神的人啊,目光呆滞,眼睛浑浊。所以有句话叫做,藏于内者曰精,发于外者曰神。就是说精保养得好,就好像我们平时不着急,不发怒,不乱

  • 疑心病需要心理疏导

    我在临床上,经常遇见一些病人成天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病,从心脏到血管到骨骼到大脑,到五脏六腑,特别怀疑自己得怪病、重病。通通检查一遍,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来,但是还是不肯善罢甘休,继续换医生,换医院,做更多的检查。这个疑心病,其实不是身体生病了,

  • 合理的健康饮食很重要

    我不建议大家过度节食减肥,或者单一的饮食减肥,黄帝内经里面说:“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啊,七天不吃不喝,身体呢就会因为气血耗竭而终结,所以呢,合理的健康饮食是很重要的。

  • 晒太阳要多晒背

    晒太阳晒背。背部呢有督脉,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反应脑,髓,肾的功能。晒太阳可以振奋督脉经络,帮助我们温通气血,对身体养生很有帮助。

  • 汗法适用于什么证

    《医学新语》记载啊,中医治病八大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见啊汗法非常重要,很多疾病都需要发汗,我们常见的风寒感冒就是往往汗出了热就退。汗法还有消肿透疹,去风湿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啊发汗呢,以汗出邪去为目的,过汗则伤津耗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