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从北京的茯苓饼说起

从北京的茯苓饼说起

本期博主:王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我还是从北京传统食品茯苓饼中才晓得了茯苓。其实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茯苓菌核呈类球形、卵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长约10~30厘米,甚至更长,一般重500~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皱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其质量以菌体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茯苓生于松树根上,别名叫松腴、松薯、松木薯,还可因产地、色泽及特性不同叫云茯苓、白茯苓、赤茯苓、茯菟、茯灵等。野生茯苓多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深山中。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气微性和,可升可降;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呕吐、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茯苓醇提取液有明显利尿作用,能促进钠排泄。对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降低血糖。茯苓有镇静作用,乙醚或乙醇提取物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能提高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小小的茯苓饼一直是北京人喜欢的小吃,就连传说中老佛爷慈禧太后也喜食茯苓饼、茯苓膏。这是因茯苓的安神、益脾、利水、渗湿诸功能,用于治脾虚、失眠、心悸、水肿,对妇女及老年人滋补最好。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妨自己动手做点茯苓的食品。到中药房买回茯苓粉,将面粉、茯苓粉以5:1的比例混合,蒸制馒头、包子。此外,茯苓还可以做汤、煮粥、泡酒。如将酒、茯苓以5:1的比例配制,每天喝5~10毫升,可宁心安神、提高免疫力、利水消肿、健脾延年。

链接

美味茯苓饼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且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或米粉)做成薄饼,两层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加切碎的蜜饯、松仁、瓜子、碎花生仁熬制的馅儿,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了。

小时候就看妈妈做过茯苓夹饼,总想自己做,可惜工作一直很忙,没有机会。前几天休息决定自己在家做茯苓饼,在网上看了看茯苓饼的做法,还真不少!看来中国真是地大物博,风味众多!

有个做茯苓饼的介绍,说是独家秘笈,看了还真跟别的茯苓饼做法不太一样,于是就选它了。好东西怎么做都应该好吃吧!

主料:茯苓50克,糯米粉200克。

调料:白砂糖10克。

制作:把全部用料放入小盆内,加清水适量,调成稠糊状;在平锅上摊开,用文火在平锅里烙成极薄的煎饼,即可。

功效:健脾补中、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虚体弱所致的心悸、气短、神衰、失眠以及浮肿、大便溏软等。

茯苓饼是制做简单、富有营养、促进食欲的家常食品,按秘笈做法果然不错,做好了香喷喷的。其他的茯苓饼的做法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晓华)

猜你喜欢

  • 心绞痛,应该如何辨别?避开三点不发作。

    大家好,心绞痛呢是我们中老年人常发的几个症状。那么心绞痛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讲这个心脏,就像我们这个拳头一样,上面有一条血管叫做冠状动脉。那么当这个冠状动脉它的血流不畅的时候,心脏的这个肌肉血就不够了,叫心肌缺血。缺血之后呢,还在跳啊,就觉

  • 早起腹泻又怕冷是怎么回事

    大家好,今天呢给大家呢讲一个脾肾阳虚的这么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呢,患者是杨先生,四十五岁,那么脾肾阳虚呢,其实我们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呢是什么呢?是五更泄泻,就是到凌晨的时候,快起床的时候马上肚子疼,要上厕所,天天都这个点。有人说我们就是习惯性早

  • 黄褐斑、脱发什么原因?

    大家好,今天呢跟大家分享一个医案,头发和皮肤都是我们女性特别注意的。因为大家都爱美嘛,那么有的女性就是头发就是一洗头掉一些,一洗头掉一些,头发越来越少。那么还有那个脸上长斑,大块的这个斑。本来很漂亮的,然后一看长块斑之后,马上这个感觉都毁容

  • 更年期症状可以自然缓解吗?

    大家好。那么更年期呢是我们广大女性啊,到一定年龄之后都会经历的一件事情。那么什么是更年期?这个更年期呢其实它就叫做围绝经期。围绕这个绝经附近心个时间,叫做围绝经期,又叫更年期。因为从这个女性的整个生理过程来讲,中医讲二七天癸至,到七七天癸竭

  • 荨麻疹的症状有哪些怎么治疗呢

    大家好,现在荨麻疹得的人挺多的,那么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个问题?我们西医讲就是过敏,身上长各种风团疙瘩,可能吃点什么东西,或者不小心风吹到了,然后身上马上那个大疙瘩就起来了。那么它从中医辩证来讲,就是风热,风热侵袭造成的。但是呢如果急性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