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您是否知道“动为阳静为阴”有两种含义?

您是否知道“动为阳静为阴”有两种含义?

古人以“动为阳;静为阴”。对此,很多中医学者只知道古人有这个说法,但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阳动、阴静”的含义。因到现在我们刚知道阴阳之动静有两个含义。一是单项性的:如动为阳(分子的热运动),加热时分子运动加快,温度下降时,分子运动则减慢,符合古人所说的“阳动阴静”。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之阴静并非阴阳动静的“静”,只是这个分子根据阳的多少来确定它运动速度快慢而已(人体热盛时细胞运动及心跳加快)。二是阴阳对立的:如“太极”之动,或乾的一阳爻之阳动,动极复静,用自然的话说即地(阳)蒸汽上升为动;天之降雨为静。很多人皆是把阴之静看成是静止的“静”,这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把阴之静当静止的静,就没有科学而言。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人认为“阴”静是不动的,或速度缓慢,而事实说明在某种情况下,如蒸汽阳升上来为“动”,雨阴再降下去为“静”,而这种动静与古人“太极说”相当吻合,这时阴静要比阳之动快的多。在病理情况下也是如此,如人体内阴寒偏多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此时肠蠕动加快,血管剧烈收缩,皆体现出阴之静不是静止的。又如,心的舒张属阳,收缩属阴,每一个心动周期平均为0.8秒,两心房收缩约占0.1秒,而心房舒张占0.7秒,心室收缩占0.3秒,心室舒张占0.5秒,也反应了阴之“静”的系列状态要比阳的“动”快得多。说明在某种情况阳动就快,有时阴动就快,这就是“阳动阴静”的两个含义所在。阳之动是向上升之动;阴之静是向下降之动。也可以这样说,阳之动是扩张(升散);阴之静是收缩(还回)。自然中用扩张来表示阳之动;收缩(还回)是阴,当然,收缩(还回)亦需要“动”来表示。这些是医者必须要辨别清楚的,否则,阳动阴静就没有科学而言了。

以上我们弄清了动与静的含义。再看看位置与动静的关系:所谓阳升阴降;阳动阴静,是宇宙及物质必须具备的因素。但是,如果位置不当阴阳的运动则会停止。我们先从人体开始阐述:阳升(散)为动;阴降(聚)为静。人体内的温度在38度左右,体表在36度左右,这个内外温度差别,则成为阳动阴静的必要条件。所以内阳之动永远是向外升散。而体表(外界空间)之阴(凉)之静,永远下降(向内聚)。再看天地:靠低热(内热深地层岩浆)高寒(离地面越高越寒),这是天地动静的主要因素。如地为阳,地产生的蒸汽(阳)上升乃阳之动。蒸汽到高空遇寒则凝,故形成云,阴(雨)下降(向内聚)乃阴之静。我们再看看细胞的动静:如红细胞是载氧(养)的一种物质,红细胞的载养实质是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的一个过程。它的途径和血中的养一样,主要是从动脉而来,动脉的血液因含有大量的养分(热能),属于中医理论阳的范畴。到微动脉时,血流减慢,这有利于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我们知道,红细胞是不能进入细胞(固定细胞)的,因红细胞一般直径是6~9um,而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5~6um。但是,红细胞释放出的氧(养)可顺毛细血管进入细胞。然而,凡是细胞所用的一切养分(氧、蛋白质、糖、脂肪、K+、Na+等)的途径皆是从动脉而来。这里所说的红细胞向外释放能量是自然的,因自然中热则向外散。红细胞把大部分热量已经散出,因它是边走边散,把热量散出的也差不多了,此时也就到了微静脉,红细胞的这一作用和肺的呼吸很相似,如肺内的气压比外界高2~3毫米汞柱,当把肺内之气呼出时,肺内的气压又比外界低2~3毫米汞柱,外界之气又毫不费力的被肺吸入了。而红细胞到微静脉时,赤红的动脉血因养分(热能量)在途径已经散出或消耗了,所以到静脉的血液是紫黑的,静脉血基本不含养分(热能量),属于中医理论阴的范畴,阴则凉,阴则向内聚,此时,一些水(二氧化碳)阴就自然向内聚进入了红细胞。红细胞的这个过程是:从动脉端而来的红细胞内装满养分,到组织间后又装满了废物(二氧化碳等)通过静脉运走了。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在自然的阳向外散(阳动)、阴向内聚(阴静)的过程完成的。我在1990年向中医界挑战《心肾水火何能相交》中,断定动脉为阳,静脉为阴,就是根据静脉在外而言,1998年版的《生理学教程》为我所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书中说,“动脉血比静脉血热”。从中也证实了“自然是以阳在下(内)才能升散(阳动),阴以在上(外)才能下降(聚),故阴静。这活生生谁也否认不了的现实,皆能证明古人”在上天为阳,在下地为阴是和自然不对称的。如果我们连这个现实都不敢承认的话,人类还怎能进步?

猜你喜欢

  • 中暑发病骤急,抢救应及时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药膳调理失眠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