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发——三千烦恼丝

发——三千烦恼丝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发,甲骨文写作fà,金文写作fà,小篆写作发,繁体写作“fà”,《说文》:“发,根也,从髟,发声”。段玉裁注“发,头上毛也”,“髟”,是长毛,发是声符,合而为“髮”。

古人对头发非常爱护,《孝经》里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描述。割去别人的头发就是一种刑罚,称为“髡”,东汉时髡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相传南北朝时有一位帝王犯了错,很自责,就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意即受了重刑,算是对自己的处罚。

古人从孩童开始,就要留发:儿童叫总角,是把头发束成两结,形状像角,《诗经·齐风·蒲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意思是儿童还没有成年,很可爱的样子。等到男子长到二十岁就要行冠礼,是成年的标志,所以古代也用“弱冠”代指青年男子。女子长到十五岁就要把头发盘起来行“笄礼”,意思是到了婚配的年龄,因此后来也把十五岁的女孩称为“及笄”。儒家对头发是非常重视的,孔子认为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就沦为夷狄,就是野蛮人了。

因为头发的数量很多,好像数也数不完,所以佛家称为“烦恼丝”,李白有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因此,古人又认为,剪去头发,可以消除烦恼。佛家有“剃度”的规定,剃去须发,六根清净,才能安心修行。不同的朝代,对于男女头发的样式,也有不同的规定,特别是清代满族入关后,因为满族实行“辫发”,在当时的高压政策下,统治者甚至发出“留须不留发,留发不留须”的命令。

但是,总的说来,千百年来人们还是非常爱护自己的头发。这方面有文化的动因,也有爱美的需要。人们认为乌黑发亮的头发是最美的,《内经》有“肾主骨,其华在发”的说法,发质好被认为是肾气充沛的表现,相反如果“须发早白”则认为是过度操劳,早衰,需要吃药治疗。人们为了保护头发,发明了许多方法。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贵族就有用“淅米泔汁”洗发的习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核桃等物,被宫女用来护发。据说唐代女皇武则天用少女唾液润发,至暮年头发仍黑如墨漆。清代宫廷用玫瑰花、麝香、苏合香油等熬制成香油护发,慈禧太后用后年逾古稀而青丝不落。《名医类案》也记载:有位姓姚的学正,八十多岁,头发乌黑,身体非常健康,精神也很好,自己说是因为从三十岁后,每天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加生脉散,五十多年没有间断过。这个医案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是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确实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许多医家都有论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广泛使用。比起前面的方法,这两味药相对普通,是平常百姓人家可以负担的,坚持服用,如果确实能“乌发悦色人不老”,大家何妨一试。

猜你喜欢

  • 生姜的价值

    姜,也被称为生姜,姜,有独特的辛辣香味,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它可以使各种菜肴美味可口,味道香。吃几片姜或放一点姜,可以改善食欲,增加食欲,所以俗话说:米饭不香,吃姜。姜的辛辣成分主要有姜酮、姜醇和姜酚。它们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能增强和加速血液

  •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

    三黄,即黄芩、黄连、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有苦寒之味,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三者常相互配合,以提高清热解毒的力度,因此被称为三黄,因为它们都姓黄,但经过仔细研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中医

  • 食用枸杞需注意事项

    枸杞应干燥、通风,避免高温,防蛀。不要吃太多的滋补品,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古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到治疗效果,最好每天吃30克左右。过黄过度熏制可使枸杞明亮,外观鲜红,但对人体有害,购买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注意

  • 食用山药应注意

    山药多用于解渴(糖尿病)和虚劳咳嗽。炒后食用可治疗脾胃不足和肾气不足。但有湿热实邪者(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苔黄腻等)不宜多服;山药有收涩作用,大便干结者不宜食用;山药淀粉酶不耐高热,不宜长时间煎炸;不要一起吃山药和甘遂,也不要和

  • 高血压-按摩3个穴位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虽然降压效果快,但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试着按摩穴位来帮助降压。以下是三个降压效果好的穴位。百会穴百会穴具有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按摩百会穴可以调节微血管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