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
证字带声调的拼音/注音
zhèng ㄓㄥˋ
证字笔顺
捺折横竖横竖横 证的笔顺
基本含义
● 证 (證) zhèng ㄓㄥˋ ◎ 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证明。保证。证实。作证。对证。论证。人证。物证。 ◎ 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证据。凭证。证书。出入证。证章。有诗为证。证券。
英文翻译
◎ 证 card certificate evidence proof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证 証 zhèng 〈动〉 (1) 谏正 [remonstrate]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2)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词性变化 ◎ 证 証 zhèng 〈名〉 (1) 通“症”。病症 [disease;illness]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2)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evidence;proof] 索证正不在远。——[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 证 證 zhèng 〈动〉 (1)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 同本义 [inform against]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3)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4) 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5) 验证;证实 [prove;demonstrate]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7)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唐· 张鷟《朝野佥载》 (8)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 证 證 zhèng 〈名〉 (1) 证据,凭据 [evidence;proof;testimony]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2)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3) 证件;证书 [card;certificate]。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
[①][zhèng][《廣韻》諸應切,去證,章。]“证1”的繁体字。(1)告发,检举。(2)验证;证实。(3)凭证;证据。(4)以之为准则。汉扬雄《太玄·从》:“次三,人不攻之,自牽從之。測曰:人不攻之,自然證也。”范望注:“證,則也。”一说行为端正。司马光集注:“君子率性自從於善,不待攻治也。證當作正。”(5)谏正。(6)佛教语。参悟,修行得道。(7)病况,症候。后多作“症”。
音韵参考
[平水韵]:去声二十四敬·去声二十五径[粤 语]:zing3[闽南语]:cheng3,chin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酉集上】【言字部】 證; 康熙笔画:19; 页码:页1188第18〔古文〕𨨾【廣韻】【集韻】【韻會】𠀤諸應切,蒸去聲。【說文】告也。【玉篇】驗也。【增韻】𠋫也,質也。【論語】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令其辭證皆引王。【後漢·張衡傳】采前世成事,以爲證驗。【宋書·沈約自序】探摘是非,各標證據。 又與徵通。【禮·中庸】雖善無徵,無徵不信。【註】善無明徵,則其善不信也。徵或爲證。 【集韻】唐武后作𨭻。字源字形

证字组词
按证 八证 白条毕业证 包养公证 保证金账户 保证书 保证人 保证金 保证 备兑权证 被告举证制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逻辑 辩证法唯物论提纲 辩证法 辩证 辨证论治 辨证 变证 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