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新华字典>箾的字典解释
shuò

箾  部  首
部外笔画
9
箾总笔画
15
箾  结  构
上下结构
箾造字法
繁体字
箾统一码
U+7BBE
箾五笔86
TIEJ
箾五笔98
TIEJ
箾  仓  颉
HFBN
四角号码
88223
汉字编号

箾字带声调的拼音/注音

shuò  ㄕㄨㄛˋ

箾字笔顺

撇横捺撇横捺竖捺撇竖折横横竖竖 箾的笔顺

基本含义

shuò   ㄕㄨㄛˋ ◎ 古代跳舞人手中拿的竿状舞具。 ◎ 以竿击人。● qiào   ㄑㄧㄠˋ ◎ 古同“鞘”,装刀剑的套子。

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

[①][shuò][《廣韻》所角切,入覺,生。]古代舞者所执之竿。[②][xiāo][《廣韻》蘇彫切,平蕭,心。](1)舞曲名。(2)用同“鞘”。刀箭套子。

音韵参考

[广 韵]:蘇彫切,下平3蕭,xiāo,效開四平蕭心[平水韵]:下平二萧·入声三觉[粤 语]:siu6sok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上】【竹字部】 箾; 康熙笔画:15; 页码:页891第12【廣韻】蘇彫切【正韻】先彫切,𠀤音蕭。與簫同。象箾,樂器,舞者所執。【左傳·襄二十九年】季子觀樂,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憾。【註】象箾,舞所執。 【說文】虞舜樂曰《箾韶》,《尚書》作《簫韶》。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色角切,音朔。【荀子·禮論篇】武、酌、桓、箾、𥳑、象。【註】舞曲名。【張衡·西京賦】飛𦉻潚箾,流鏑𢶉㩧。【註】箾,音朔。潚箾,𦉻形。【玉篇】以竿擊人也。 又【字彙補】《左傳》《象箾》註:原音朔,與《韶箾》異音,惟司馬氏从所交切。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箾字字源字形小篆 箾字字源字形楷体 字形对比: 箾字字源字形中国大陆宋体箾字字源字形台湾细明体箾字字源字形香港明体箾字字源字形韩国明朝体

箾字组词

森箾  韶箾  象箾  招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