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新华字典>縿的字典解释
shān

縿

縿  部  首
部外笔画
11
縿总笔画
17
縿  结  构
左右结构
縿造字法
繁体字
縿
縿统一码
U+7E3F
縿五笔86
XCCE
縿五笔98
XCCE
縿  仓  颉
VFIIH
四角号码
23922
汉字编号

縿字带声调的拼音/注音

shān  ㄕㄢ

縿字笔顺

折折捺捺捺捺折捺折捺折捺撇捺撇撇撇 縿的笔顺

基本含义

縿 shān   ㄕㄢˉ ◎ 古时旌旗的正幅:“素升龙于縿”。

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

[①][shān][《廣韻》所銜切,平銜,生。](1)旌旗的正幅,为旒所着之处。(2)见“縿縿”。[②][xiāo][《集韻》思邀切,平宵,心。]缣帛。

音韵参考

[广 韵]:所銜切,下平27銜,shān,咸開二平銜生[平水韵]:下平十五咸[粤 语]:caam1saam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中】【糸字部】 縿; 康熙笔画:17; 页码:页936第25【廣韻】所銜切【集韻】【韻會】【正韻】師銜切,𠀤音衫。【說文】旌旗之斿也。【爾雅·釋天】纁帛縿。【註】縿,衆旒所著。【詩·鄘風箋】以縫紕旌之旒縿。【疏】縿謂繫於旌旗之體,旒謂縿末之垂者。【周禮·春官·巾車註】大常九旗之畫日月者,正幅爲縿,旒則屬焉。 又【集韻】思廉切,音暹。䪌或作縿。旌旗末也。 又【集韻】師炎切,音攕。義同。 又【集韻】思邀切,音宵。綃或作縿。【禮·檀弓】縿幕魯也。【註】縿,縑也。縿讀如綃。 又【集韻】蘇遭切,音騷。繅或作縿。 又【集韻】七感切,音慘。淺紺繒也。繅字原从臼作。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縿字字源字形小篆 縿字字源字形楷体 字形对比: 縿字字源字形中国大陆宋体縿字字源字形台湾细明体縿字字源字形香港明体縿字字源字形日本明朝体縿字字源字形韩国明朝体縿字字源字形旧字形

縿字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