耜
耜 部 首
耒
部外笔画
5
耜总笔画
11
耜 结 构
左右结构
耜造字法
形声
繁体字
耜
耜统一码
U+801C
耜五笔86
DINN
耜五笔98
FSNG
耜 仓 颉
QDRLR
四角号码
57977
汉字编号
4711
耜字带声调的拼音/注音
sì ㄙˋ
耜字笔顺
横横横竖撇捺竖折横折横 耜的笔顺
基本含义
● 耜 sì ㄙˋ ◎ 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耜 梩 sì 〈名〉 (1) (形声。从耒,以声。耒( lěi),翻土的工具。本义:古代农具名,耒耜的主要部件,似锹) 耒下端铲土的部分,装在犁上,用以翻土 [spade-like plough] 字亦作耜。 耜,来下剌臿也。古以木为之,后世以金。——《六书故》 斵木为耜。——《易·系辞》 禹亲自操耜。——《庄子·天下》 古者剡耜而耕。——《淮南子·泛率》 脩来耜。——《礼记·月令》 (2) 民无悬耜,野无奥草。——《国语·周语中》。 韦昭注:“入土曰耜,耜柄曰耒。”词性变化 ◎ 耜 sì 〈动〉 引申为以耜铲土 [spade] 薙氏掌杀草…冬日至而耜之。——《周礼·薙氏》
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
[①][sì][《廣韻》詳里切,上止,邪。](1)耒下铲土的部件,初以木制,后以金属制作,可拆卸置换。一说,耒、耜为独立的两种翻土农具。(2)泛指农具。(3)用耜起土。
音韵参考
[上古音]:之部邪母,zi?[广 韵]:詳里切,上6止,sì,止開三上之邪[平水韵]:上声四纸[粤 语]:zi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中】【耒字部】 耜;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963第07【廣韻】詳里切【集韻】象齒切【韻會】序姊切,𠀤音似。【說文】臿也。本作㭒,今文作耜。【玉篇】耒端木。【廣韻】耒耜,世本曰:倕作耜。古史考曰:神農作耜。【易·繫辭】斵木爲耜。【詩·小雅】以我覃耜,俶載南畝。【禮·月令】季冬之月,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註】耜者,耒之金也。廣五寸。【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耜廣五寸,二耜爲耦。【疏】耜謂耒頭金,金廣五寸。【釋名】耜,似也,似齒之斷物也。 【說文】或作梩。【集韻】亦或作𦓨、𣏌、䎣,又作枱、𨐠。考證:〔【易·繫辭】斷木爲耜。〕 謹照原文斷木改斵木。字源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