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文治武功在词典中的解释
wénzhìgōng

文治武功

拼音wén zhì wǔ gōng

含义比喻政治与军事。

出处《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灾,比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典故出处

  • 《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灾,比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近义词

  • 经国济世、太平盛世

反义词

  • 文恬武嬉、兵荒马乱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比喻政治与军事。
    成语举例:唐太宗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辉煌的成就。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用兵打仗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功,不能写作“工”。

详细解释

  • 文治武功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通过文化教育和治理来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地位。其中,“文治”指的是通过文化教育来治理国家,强调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国民素质;“武功”指的是通过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强调发展军事实力,确保国家安全。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文化教育和军事力量来提升自身实力和地位。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是描述齐国君主齐桓公的治国策略。齐桓公通过发展教育和军事力量,使得齐国在当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成语结构

  • 文治武功由两个成语组合而成,分别是“文治”和“武功”。

例句

  • 1. 这个国家通过注重教育和军事力量的发展,实现了文治武功。2. 他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治武功。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文治武功”拆分为“文治”和“武功”两个部分进行记忆。可以联想“文治”为通过学习文化教育来治理国家,而“武功”则是通过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齐桓公的治国策略和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德才兼备”、“文质彬彬”。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通过勤奋学习和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我希望能够取得文治武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2. 初中生: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注重文化教育的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国家的安全,为实现文治武功做出贡献。3.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关注社会问题,为实现文治武功贡献自己的力量。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为实现文治武功做出贡献。

拆字解意

文治武功成语造句

  • 文治武功造句(精选22条)

    1、唐代,不仅是当时东亚地区的核心,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最为富强的国家,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2、周世宗除了文治,武功也是一流,他一生戎马,南征北伐,南面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后蜀西四州(秦州成州阶州凤州)归并入大周版图...

  • 文治武功造句(精选19条)

    文治武功解释:比喻政治与军事。近义词:经国济世太平盛世反义词:文恬武嬉兵荒马乱1)古代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早已烟消云散。2)对内压迫,对外屈膝,政治腐败,人心丧尽,就是以文治武功称著的文王武王再世,怕也无回天之力了。3)唐太宗雄才大略,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