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
拼音tòng dìng sī tòng
含义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出处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典故出处
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近义词
痛不欲生、悲痛欲绝
反义词
悠然自得
英文翻译
draw a lesson from a bitter experienc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成语举例: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训
成语结构:复杂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思,不能读作“shī”。
成语谜面:好了伤疤不忘痛
成语故事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解朝廷燃眉之急,文天祥毅然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谈判,并伺机窥察军情。到元营后,文天祥慷慨陈辞,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元军统帅伯颜被其才华折服,企图劝他归顺元朝,但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不久,元军强迫文天祥跟随贾余庆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但想到国恨家仇,就忍辱负重跟随贾余庆一同前往。船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文天祥趁人不备,乘上一条小船逃走,碾转来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他把敌人的军情虚实告诉了真州守将苗再成,又写信给淮东、淮西两位边帅,约他们联合行动,驱逐元军。不料,驻守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这回是来代敌人骗取扬州城的,就下令逮捕他。文天祥百口莫辩,只得出城,从此改名换姓,死里逃生,一路渡海南下,来到福州。
逃亡路上,文天祥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后来汇集成《指南录》。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叹道:“生与死是像昼夜转移一样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艰难险恶的处境反复错杂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痛苦的事情过了之后,再回想起当世的痛苦,这种痛又是多么深刻啊!”。
详细解释
- 痛定思痛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它表达了人们在经历痛苦、挫折或失败之后,通过深思熟虑、反思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汲取教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成语强调了痛苦和失败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从痛苦中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改进自己。
使用场景
- 痛定思痛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教育、劝诫、激励和鼓励他人。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经历挫折或失败之后,通过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重新振作并取得更好的成绩。此外,在教育和培训领域,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告诫学生在犯错误后应该反思并改正,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故事起源
- 《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故事,讲述了孟子的弟子告子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的故事。告子问孟子:“君子之于伯夷、叔齐,其犹痛也乎?”孟子回答说:“痛也。痛恶乎不痛恶?”告子继续问:“犯之者其痛欤?”孟子答道:“不痛。君子痛恶乎不痛恶,犯之者不痛。”这段对话中的“痛定思痛”一词被后人引用并发展成为一个成语,用来表达在遭受痛苦和失败之后的反思和改进。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痛”、“定”、“思”和“痛”,按照顺序排列。
例句
- 1. 在失败之后,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再次努力。2. 这次失败让他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决心改进。3. 只有痛定思痛,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记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来帮助记忆。回想起孟子和告子的对话,以及他们讨论的内容,可以帮助你理解和记忆“痛定思痛”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你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痛定思痛的例子和应用场景,以丰富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我痛定思痛,下次一定会改正。2. 初中生:我在篮球比赛中失误了很多次,但是我痛定思痛,努力训练,提高自己的技术。3. 高中生:我在高考中没有考好,但是我痛定思痛,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决心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4. 大学生:我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痛定思痛,不断学习和改进,最终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