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师问罪
拼音xīng shī wèn zuì
含义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典故出处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近义词
大张挞伐
反义词
负荆请罪
英文翻译
denounce sb. publicly for his crime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成语举例:他们哪里是来拜望我的呵,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蒋光慈《田野的风》)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兴,不能读作“xìnɡ”。
详细解释
- 兴师问罪是一个由六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它的意思是“兴师动众去问罪”。其中,“兴师”表示发动军队,意味着以武力来追究罪犯的过错;“问罪”表示质问罪犯,追究其罪行。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以武力来追究罪犯责任的情景。
使用场景
- 兴师问罪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对罪犯或敌人采取武力行动来追究其罪行或过错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正义的行动,也可用于比喻对错误行为进行追责的场合。
故事起源
- 兴师问罪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将领项羽在攻占秦国之后,曾经发动军队前去追捕秦朝的官员。他带领大军兴师动众,将秦朝的官员一个个质问,追究他们的罪行。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兴师问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兴师问罪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其中,“兴师”是动词短语,表示发动军队;“问罪”也是动词短语,表示质问罪犯。
例句
- 1. 当发现有人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兴师问罪,追究其责任。2. 在追捕逃犯的行动中,警方兴师问罪,最终将其绳之以法。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兴师问罪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来记忆。首先,记住“兴师”表示发动军队,然后记住“问罪”表示质问罪犯。通过将这两个部分记忆起来,再结合成语的基本含义,就可以轻松记忆这个成语了。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兴师问罪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以及它在历史中的应用场景。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比如“追究责任”、“质问过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发现小明偷看了同学的试卷,决定兴师问罪,找出真相。2. 初中生:学校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欺凌事件,校长决定兴师问罪,严肃处理肇事者。3. 高中生:政府发现某公司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决定兴师问罪,追究其责任。4. 大学生:社会上发生了一起重大的金融诈骗案,警方决定兴师问罪,维护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