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略识之无在词典中的解释
lüèshízhī

略识之无

拼音lüè shí zhī wú

含义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典故出处

  •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近义词

  • 略知皮毛、略知一二

反义词

  • 学富五车

英文翻译

  • know only a few simple characters <only slightly literate>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成语举例:丰子恺《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以最廉价广销各地,使略识之无的中国人都能了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识字不多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略识之无是由“略识”和“之无”两个词组成的,其中,“略识”表示对某一领域或事物的知识了解非常浅薄,“之无”表示缺乏、没有。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对某一领域或事物的知识缺乏深度,只是一知半解。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了解非常肤浅,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物》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庄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齐宣王问庄子:“智者有时而死乎?”庄子回答:“智者不死。”齐宣王不解,继续追问:“愚者有时而生乎?”庄子回答:“愚者不生。”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于智慧和愚蠢的看法,认为智者不会因为死亡而失去智慧,愚者也不会因为出生而拥有智慧。后来,人们将庄子的思想与“略识之无”这个成语联系起来,用来形容对知识了解非常肤浅的人。

成语结构

  • 主语+ 定语

例句

  • 1. 他对历史的了解只是略识之无,根本无法深入探讨。2. 这部电影只是片面地介绍了某个时期的历史,略识之无。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略识之无”与“知识的海洋”进行对比,略识之无就像是只涉足海洋的浅滩,只能看到表面,无法深入了解。可以用这个比喻来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庄子的哲学思想,了解他对智慧和愚蠢的看法,以及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对数学的了解只是略识之无,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初中生:他的历史知识只是略识之无,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高中生:这本书只是浅尝辄止,只有略识之无,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大学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避免陷入略识之无的状态,要追求更深入的知识。

拆字解意

略识之无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