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民成俗
拼音huà mín chéng sú
含义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典故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英文翻译
influence the people and form moral custom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成语举例:孙中山《兴中会章程》:“切实讲求富国强兵之学,化民成俗之经。”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化民成俗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化”表示改变,使之转化;“民”表示人民,指普通百姓;“成俗”表示成为习俗。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某种行为或思想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普及,成为社会的习惯和常态。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行为或思想在社会中逐渐被接受和普及的过程。可以用于讨论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价值观的演变等话题。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描述了一个叫做季文子的人,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榜样的力量,使得百姓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成为了一个文明的社会。从此以后,“化民成俗”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思想逐渐被大众接受和普及的过程。
成语结构
- 动词+名词+动词+名词
例句
- 1. 这个习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化民成俗。2. 他的行为举止文明得体,真是化民成俗的典范。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化民成俗”这个成语与一个具体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榜样的力量,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行为习惯,使之变得更加文明和有序。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化书籍和社会学研究来深入理解“化民成俗”这个成语的背后含义和社会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文明礼仪化民成俗。2. 初中生:通过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化民成俗。3. 高中生: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文明化民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