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
拼音běn mò dào zhì
含义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出处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典故出处
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近义词
轻重倒置、舍本求末
反义词
以一持万、本末相顺
英文翻译
place the unimportant before the importan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成语举例: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本末倒置,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曲波《林海雪原》一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弄错了事物的轻重主次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倒,不能读作“dǎo”。
成语辨形:末,不能写作“未”。
成语辨析:本末倒置和“舍本逐末”;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但本末倒置是指把主次的位置颠倒了;“舍本逐末”指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成语谜面:半;瓶底朝天;跋作序言
详细解释
- 本末倒置是一个用来形容人们在处理事情时,把主要的事情放在次要的位置,把次要的事情放在主要的位置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由于思考不清晰、判断错误或者优先级不当导致的。
使用场景
- 本末倒置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把次要的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的人,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故事起源
- 《论语·述而》中有一则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有人说我父亲偷了一只羊,我相信他是无罪的,这是对的吗?”孔子回答说:“你父亲是个官员,他应该先查清楚是不是自己的羊,而不是先考虑是否无罪。这就是本末倒置。”这个故事被用来形容把次要的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成语结构
- 本末倒置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分别是“本”、“末”和“倒置”。
例句
- 1.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2. 他在工作中总是本末倒置,导致很多次要的事情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本末倒置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棵大树的根部被倒置到了树梢的位置上,形成了一个颠倒的场景,这就是本末倒置。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相关的成语,如“舍本逐末”、“本末如反”等,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本末倒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把放在书包里的苹果放在了最重要的文件上面,真是本末倒置。2. 初中生:老师总是在课堂上把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放在最重要的时间讲,真是本末倒置。3. 高中生:政府应该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上,而不是本末倒置,只顾着发展经济。4. 大学生:在创业中,我们要避免本末倒置,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不要被琐碎的事情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