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重足而立在词典中的解释
chóngér

重足而立

拼音chóng zú ér lì

含义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出处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典故出处

  • 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英文翻译

  • one foot close to another <dare not move; stand transfixed in panic>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成语举例: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第四卷:“胁持荐绅,开告讦之门,兴罗织之狱,士大夫重足而立。”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不敢迈步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站稳两脚

成语故事

  • 汉朝时期,张汤因改定刑律法令而做了廷尉,太子洗马汲黯对他十分不满,说他不努力去降低犯罪使人们生活富足,而是陷人于罪,如果这样下去,将使天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汲黯因此被外放为淮阴郡太守。

详细解释

  • 重足而立是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其中“重足”意为站稳,站直,使身体重心稳定;“而立”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人。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站立时的姿态端正,自信坚定,意味着一个人不仅外表稳定而且内心坚定。

使用场景

  • 重足而立常用于形容人的姿态端庄自信,可以用于夸奖一个人的坚定、自信的姿态,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团队或组织的稳定、坚定的立场。

故事起源

  • 重足而立的故事起源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军,他在平定叛乱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有一次,马援在战斗中受伤,但他仍然坚持站立,不肯倒下。他的勇敢和坚定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后来,人们用“重足而立”来形容一个人坚定、自信的姿态。

成语结构

  • 重足而立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动词“重足”和副词“而立”组成。

例句

  • 1. 他站在讲台上,重足而立,神情庄重。2. 在困境中,我们要保持重足而立的姿态,坚定地面对挑战。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重足而立”与一个站立姿势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站得稳、站得直的样子,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姿态、自信相关的成语,如“挺胸抬头”、“昂首挺胸”等,来增加词汇量和理解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重足而立,做一个自信的小学生。2. 初中生:面对困难,我们要重足而立,勇敢地面对挑战。3. 高中生:考试前,我要重足而立,相信自己的能力,取得好成绩。4. 大学生:大学生要重足而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要重足而立,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拆字解意

重足而立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