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门抉目
拼音xuán mén jué mù
含义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出处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典故出处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近义词
抉目悬门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成语举例:柳亚子《痛哭》:“从此中原涂炭矣,悬门抉目我何心。”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详细解释
- 悬门抉目意为在门前徘徊,面临抉择而犹豫不决。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做决定时的犹豫和困惑,无法下定决心。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心理状态,也可用于形容在两个选择之间犹豫不决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悬门抉目的故事起源于《荀子·劝学》。故事中,荀子讲述了一个人面临两个选择的情况。他比喻这种情况为站在门前无法进退,犹豫不决的状态,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悬门抉目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悬门”表示在门前徘徊,而“抉目”则表示犹豫不决。
例句
- 1. 面对这个重要决定,他陷入了悬门抉目的境地。2. 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而不是在悬门抉目中浪费时间。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悬门抉目与一个人站在门前犹豫不决的形象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例句和故事来加深对悬门抉目的理解,并学习如何在面临抉择时做出决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站在玩具店门前悬门抉目,不知道该买哪个玩具。2. 小学生:考试前,小红面临着学习和玩耍的选择,她感到悬门抉目。3. 初中生:面对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小李陷入了悬门抉目的境地,不知道选择哪个方向。4. 高中生:大学选择的问题让小张陷入了悬门抉目,他无法决定去哪所学校。5. 大学生: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小王在毕业前一直悬门抉目,无法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