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无不答
拼音lǐ wú bù dá
含义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亦指不受他人之礼,必以报答。
出处《礼记·燕义》:“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
典故出处
《礼记·燕义》:“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
近义词
礼尚往来
英文翻译
All courtesies must be returne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亦指不受他人之礼,必以报答。
成语举例: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礼记·燕义》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礼无不答是指对别人的礼节和礼仪都要回应,不应该有任何的疏漏或忽视。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应该遵循礼节,对待他人要尊重和恭敬,不得有失礼的行为。
使用场景
- 礼无不答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态度恭敬有礼,对待礼节非常重视。适用于各种场合,如商务会谈、社交聚会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左传·哀公十三年》。故事中,晋国的哀公向齐国的公子重耳提亲,公子重耳回答:“君命有所不受,请以为无答。”哀公非常生气,认为公子重耳没有尊重自己,便决定不再提亲。后来,公子重耳成为了齐国的君主,他深感自己当初的冒失,于是宣布:“礼有所答,君子不失礼。”从此,人们用“礼无不答”来形容对待礼节非常重视的人。
成语结构
- 礼无不答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礼”表示礼节、礼貌,“无不”表示没有不,意味着每一个,“答”表示回答、应答。
例句
- 1. 他待人有礼无不答,深受大家的喜爱。2. 在商务场合中,礼无不答的态度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礼无不答”与待人有礼、回应别人的礼节联系起来记忆。也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接到礼物时,礼貌地回答“谢谢”,表示对礼物的感谢。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的知识,可以深入理解“礼无不答”这个成语的重要性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礼貌,上课时礼无不答老师的提问。2. 初中生:作为学生代表,我必须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我会用礼无不答的态度感谢老师和家长。3. 高中生:参加社交活动时,我们要学会礼无不答,展现出我们的成熟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