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弃义
拼音bèi xìn qì yì
含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出处《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典故出处
《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近义词
见利忘义、自食其言、言而无信
反义词
恪守不渝、一诺千金
英文翻译
go against one's words and obligation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成语举例:背信弃义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曹禺《王昭君》第五幕)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揭露、指责、谴责的场合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背,不能读作“bēi”。
成语辨形:弃,不能写作“异”。
成语辨析:背信弃义和“忘恩负义”;都有“背弃正义、不顾道义”的意思。但背信弃义偏重在“背信”;“忘恩负义”偏重在“忘恩”。
成语谜面:叛徒
歇后语:邮递员造反
详细解释
- 背信弃义是指一个人在承诺了某种行为或责任之后,却毫无顾忌地违背自己的承诺,对他人不忠诚。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使用场景
- 背信弃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的人。它常常用于批评那些背叛朋友、家人或合作伙伴的人,以及那些不履行承诺的人。
故事起源
- 《史记·韩非子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韩非子和齐威王之间的一次对话。韩非子问齐威王:“臣闻君之有臣也,如有过于臣者,何如?”齐威王回答说:“过于臣者,背信弃义,不可任也。”这个故事表达了背信弃义的严重性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力。
成语结构
- 背信弃义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背”、“信”、“弃”和“义”。
例句
- 1. 他背信弃义,不但欺骗了朋友,还失去了所有的信任。2. 这个政客背信弃义,一再违背竞选时的承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背信弃义”这个成语与不守信用、背叛朋友的行为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将信件背在背上,然后抛弃掉,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和义务。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背信弃义相关的成语,如“言而无信”、“口是心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背信弃义,不给我还书,我再也不借给他看了!2. 初中生:她背信弃义,不但没有帮我保守秘密,还告诉了别人。3. 高中生:他背信弃义,答应和我一起参加活动,结果临时取消了。4. 大学生:公司的合作伙伴背信弃义,没有按照合同履行自己的责任。5. 成年人:政府官员背信弃义,收受贿赂,违反了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