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越庖俎
拼音dài yuè páo zǔ
含义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成玄英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
典故出处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成玄英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
近义词
越俎代庖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成语举例:清·陈天华《狮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甚么代越庖俎,还他个一矢双穿。”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包办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庖俎是古代祭祀时用来宰杀牲畜的器具,也指烹饪和炊事。代越庖俎意指为别人履行烹饪和炊事之责,代表别人做事。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为别人分担工作或代替别人做事的情况,也可以用于表达为他人出力或代劳的意思。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十四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昭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君,他派人到越国拜访,越国的国君非常热情款待,亲自下厨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昭公觉得自己应该回报越国的好意,于是主动请越国的国君代替自己料理国家的烹饪和炊事之责。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为别人分担工作或代替别人做事。
成语结构
- 动宾短语,由“代”、“越”、“庖俎”三个词组成。
例句
- 1. 他在我生病期间代越庖俎,照顾了我的家人。2. 为了帮助朋友,他主动代越庖俎,帮他处理了一些繁琐的事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代越庖俎”拆解成“代”、“越”、“庖俎”三个部分记忆,然后联想到故事起源和基本含义,帮助记忆该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代越庖俎类似的成语,如“代人受过”、“代人说项”等,扩大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生病了,我们要代越庖俎,帮她批改作业。2. 初中生:考试之前,我代越庖俎,帮同学们整理了复习资料。3. 高中生:父母工作忙,我常常代越庖俎,照顾家里的事情。4. 大学生:为了帮助社区居民,我们代越庖俎,组织了一次义务清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