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
拼音tí xiào jiē fēi
含义啼:哭;皆非:都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出处沙汀《烦恼》:“刘久发啼笑皆非地站起来了。”
典故出处
沙汀《烦恼》:“刘久发啼笑皆非地站起来了。”
近义词
哭笑不得、狼狈不堪
反义词
镇定自若
英文翻译
be in an awkward positio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啼:哭;皆非:都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成语举例:刘久发啼笑皆非地站起来了。(沙汀《烦恼》)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啼,不能读作“dì”。
成语辨形:啼,不能写作“涕”。
成语辨析:见“哭笑不得”。
成语谜面:苦面人
成语故事
南朝陈将要灭亡,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不能相保,就将铜镜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分离,相约于正月十五日当街卖破镜来取得联系。陈亡,妻没入杨素家。到期徐德言辗转至长安,找到卖破镜的仆人,在杨素面前乐昌公主作诗“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详细解释
- 啼,哭;笑,笑。啼笑皆非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既感到悲伤,又感到喜悦,既可笑又可叹。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种情况或事物令人哭笑不得,既可笑又可叹的情景。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令人难以置信或荒诞不经的事情。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中的《杨雄传》。杨雄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因其幽默和夸张而闻名。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关于猴子的文章,讲述了猴子偷桃子的故事,以此来讽刺一些贪婪的官员。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笑声,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愤怒和不满。因此,杨雄的文章被形容为“啼笑皆非”,既可笑又可叹。
成语结构
- 啼笑皆非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形容词和一个连词组成。
例句
- 1. 这个笑话真是啼笑皆非,既好笑又让人感到可悲。2. 他的表演太过夸张,让人啼笑皆非。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啼笑皆非”与形容一个荒诞不经、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景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乐极生悲”、“哭笑不得”等,以扩展对于形容复杂情感的词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看到小狗在追自己的尾巴,我觉得啼笑皆非。2. 初中生:他的笑话真是啼笑皆非,我们都笑翻了。3. 高中生:电影中的情节让我啼笑皆非,既好笑又有些伤感。4. 大学生:这个戏剧的结局让我啼笑皆非,既令人欢喜又有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