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托孤寄命在词典中的解释
tuōmìng

托孤寄命

拼音tuō gū jì mìng

含义托孤:以遗孤相托;寄命:以重要事情相托。临终前将孤儿及重要事情相委托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第七卷:“故逆知其可以托孤寄命,韩魏公之凝立,亦此类也。”

典故出处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第七卷:“故逆知其可以托孤寄命,韩魏公之凝立,亦此类也。”

英文翻译

  • entrust the orphan and the important affairs to somebody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托孤:以遗孤相托;寄命:以重要事情相托。临终前将孤儿及重要事情相委托
    成语举例:清·魏源《默觚·学篇》:“日僤养马而严威,可以托孤寄命矣。”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临终时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托孤寄命是一个古代的成语,由“托孤”和“寄命”两个词组成。其中,“托孤”指将自己的孤儿托付给他人来照顾,“寄命”则表示将自己的命运寄托给他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把自己的孤儿交给他人来照顾,同时也传达了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寄托给他人的决心和信任。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将自己的孤儿托付给他人照顾,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寄托给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也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托付和期望。

故事起源

  • 关于“托孤寄命”成语的故事并不具体,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家族和亲情的重视。在古代,如果一个人因意外身故或其他原因无法照顾自己的孤儿,他会选择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或朋友,寄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好的照顾和成长。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亲情、责任和信任的重要价值观。

成语结构

  • 主语+托孤+宾语+寄命

例句

  • 1. 他因病去世后,将自己的孩子托孤寄命给了好友。2. 在他临终前,他托孤寄命于他最信任的朋友。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1. 将“托孤寄命”拆分为两个部分:“托孤”和“寄命”。分别理解和记忆这两个词的含义。2. 将这个成语的含义与一个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例如想象一个人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人照顾,同时把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寄托给他人的场景。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例如“寄人篱下”、“寄人延年”等。这些成语和故事都涉及到人际关系、信任和责任等重要主题,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朋友因为爸爸妈妈都去世了,他现在被托孤寄命给了亲戚照顾。2. 初中生:当我去国外留学时,父母把我托孤寄命给了一个可靠的亲戚。3. 高中生:他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孤儿托孤寄命于他最好的朋友,希望他能照顾好孩子。

拆字解意

托孤寄命成语造句

  • 托孤寄命造句(精选14条)

    1、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旌表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思想,更名为奉节县。2、十三年(公元649年),为旌表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爱国思想,更名为奉节县。3、为旌表蜀国宰相诸葛亮...

  • 托孤寄命造句(精选15条)

    托孤寄命解释:寄命:以重要事宜相委托。临终前,将孤儿及重要事情相托。相似词:寄托寄托在托孤重寄寄居寄往寄来寄生一、公元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二、举目四望,谁又能托孤寄命呢?最后想起睡在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