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下无讥
拼音kuài xià wú jī
含义指微不足道。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
典故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
近义词
自郐以下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微不足道。
成语举例:陈大樽《明诗选》于万历以下,如汤义仍、曹能始不愧作者,概置之郐下无讥之列,此则大误。★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曹学佺》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值一提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自幼精通音乐,他访问鲁国时,鲁国请他欣赏周代的乐舞。鲁国的乐工演奏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曲,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褒贬评论,但从演奏郐国的《郐风》以后,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了。
详细解释
- 郐,古时指一个小国名;下,指居于下位的人;无,没有;讥,讥笑。成语郐下无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没有被人诟病或讥笑的缺点,也可形容一个集体或组织的整体形象良好。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赞美人品高尚、没有缺点的人,也可用于形容团队或组织整体形象良好,没有被人诟病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史记·郑世家》记载,郑国有位宰相名叫郑国贤,他在位时,非常廉洁正直,治理国家有方,没有贪污腐败之举。郑国贤的治理得到了人民的赞许,没有人对他的品行和作为有任何的批评或讥笑。因此,后人用“郐下无讥”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没有被人诟病或讥笑的缺点。
成语结构
- 主语+郐+下+无+讥
例句
- 1. 他一直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郐下无讥。2. 这个组织的整体形象非常好,郐下无讥。3. 她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郐下无讥。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每个字拆解来记忆,例如:郐下无讥,通过理解每个字的含义,来帮助记忆整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了解古代官员的责任和要求,以及古代社会对高尚品德的重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一直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个郐下无讥的好老师。2. 初中生:我们班上的班长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郐下无讥。3. 高中生:他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献,是一个郐下无讥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