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裹尸马革在词典中的解释
guǒshī

裹尸马革

拼音guǒ shī mǎ gé

含义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典故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近义词

  • 马革裹尸、马革盛尸

英文翻译

  • death under shield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成语举例:明·邵璨《香囊记·分歧》曲:“还须上万言策,拚取微躯,裹尸马革。”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将士战死沙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详细解释

  • 成语“裹尸马革”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马皮是古代战士的重要装备之一,具有保护和隐蔽身体的作用。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勇猛无畏,甚至在战死后仍然保持着忠诚和勇敢的精神。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军人、革命烈士或其他为了正义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人。可以用来赞美那些为了信仰、国家、家庭等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人。

故事起源

  • 传说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战争中,有一位将领在战斗中勇敢地杀敌,最终战死沙场。当他的部下找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的身体已经被马皮所包裹。这个故事流传开来,逐渐演变成了成语“裹尸马革”。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裹尸”和“马革”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他是一位裹尸马革的英雄,为了保卫国家,毫不犹豫地奋勇杀敌。2. 这位烈士以裹尸马革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裹尸马革”想象成一个勇敢战士,他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身体被马皮所覆盖,展现出坚定的忠诚和勇气。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英雄事迹,可以深入了解成语“裹尸马革”的背景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向裹尸马革的英雄们学习,为了梦想努力奋斗。

2. 初中生

  • 这个成语让我想起了红军长征中的烈士,他们为了信仰而不畏艰险。3. 高中生:裹尸马革的英雄精神体现了一个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

拆字解意

裹尸马革成语造句

  • 裹尸马革造句(精选12条)

    1、牌匾两侧,为董必武题写的“裹尸马革南瓜店,将军忠勇震瀛寰”对联,横批为蒋介石的手书“英烈千秋”。2、男儿坠地杀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3、“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4、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汉竹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乾坤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