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少断
拼音duō móu shǎo duàn
含义谋:计谋,计策;判:判断。富于谋略,但缺少决断
出处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骆文忠公遗爱》:“然有为不能有守,好用权术,多谋少断。”
典故出处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骆文忠公遗爱》:“然有为不能有守,好用权术,多谋少断。”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谋:计谋,计策;判:判断。富于谋略,但缺少决断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多谋少断这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多谋意味着一个人在做事情时善于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并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少断则表示这个人在做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行动力。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使用场景
- 多谋少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重要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无法迅速做出决断。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追求完美、过于谨慎、缺乏果断的人。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在做决策时要权衡利弊,不要过于犹豫不决。
故事起源
- 多谋少断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据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晏婴的官员,他在做事情时非常谨慎,善于筹划和谋划。然而,他在做决策时总是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行动力。因此,人们就用“多谋少断”来形容他。
成语结构
- 多谋少断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多”和“断”。多表示多次、多种、多样的意思,谋表示谋划、计划的意思,少表示缺少、不足的意思,断表示决断、果断的意思。
例句
- 1. 他是个多谋少断的人,总是犹豫不决,无法做出重要的决策。2. 在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时,我们要注意避免多谋少断的情况发生。3. 老板希望我们能够在工作中更加果断,不要总是多谋少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多谋少断”与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左右张望,思考着应该走哪条路。他反复思考,仔细权衡每条路的利弊,但却迟迟无法做出决断。这个场景可以帮助记忆“多谋少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决策相关的成语,例如“犹豫不决”、“三心二意”等。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关于决策和行动力的书籍和文章,提高自己在做决策时的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多谋少断的人,总是不知道该不该参加这个活动。2. 初中生:他在做作业时总是多谋少断,导致时间不够用。3. 高中生:面对选择专业的问题,我感到有些多谋少断,不知道该选择哪个方向。4.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避免多谋少断,要有果断的行动力。5. 成年人:在面对重要决策时,我们不能过于多谋少断,要有决断力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