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横无理
拼音mán hèng wú lǐ
含义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出处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六回:“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恼恨县主得了贿银,这样蛮横无理。”
典故出处
刘操南《武松演义》第六回:“武松在旁边说话不得,恼恨县主得了贿银,这样蛮横无理。”
近义词
蛮不讲理、飞扬跋扈
反义词
一团和气、温柔敦厚
英文翻译
peremptoriness and inurbane <audaciou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成语举例:我们作为学生,应从小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不应蛮横无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横,不能读作“hénɡ”。
成语辨形:理,不能写作“礼”。
成语辨析:蛮横无理与“蛮不讲礼”有别:蛮横无理语义较重;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蛮不讲理”语义稍轻;多用来描写争吵。
成语谜面:最不讲理的人
详细解释
- 蛮横无理指的是人们的言行举止粗鲁无礼,不顾他人感受,毫无道理和原则,完全凭借自己的意愿和欲望行事。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动机,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心。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霸道、任性、不讲理的人。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处理事情时的态度和行为,也可以用于批评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规定或制度。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故事。相传,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有一次在战场上遇到了一个叫做蛮荒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人们行为粗暴无礼,不讲道理,完全凭借自己的意愿行事。项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使用了“蛮横无理”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蛮、横、无和理。
例句
- 1. 他的态度蛮横无理,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2. 这个政策太蛮横无理了,完全不公平。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蛮横无理”与粗暴、任意妄为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蛮横无理”相关的成语,如“横行霸道”、“任性妄为”等,以丰富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蛮横无理地抢走了我的玩具。2. 初中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太蛮横无理了,不合理。3. 高中生:这个学校的纪律太蛮横无理了,完全不尊重学生的权益。4. 大学生:他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得蛮横无理,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意见。5. 成年人:政府的某些政策太蛮横无理了,不符合公平和正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