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
拼音qiū háo zhī mò
含义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近义词
无足轻重、轻于鸿毛
反义词
庞然大物、重于泰山
英文翻译
the tip of an animal's hai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成语举例:(1)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2)外交上的事情,即使小如秋毫之末,也要谨慎,不能出错。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成语辨形:毫,不能写作“豪”。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
详细解释
- 秋毫是指鸟兽的毛发,秋天时鸟兽的毛发会变得很细小。秋毫之末这个成语比喻事物极其微小、细微之处,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非常微不足道。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事物微小、细微之处,或者用来表示某个人或事物在某个方面非常微不足道。
故事起源
-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记载:“秋毫之末,而螳螂前后,不可以相助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像秋毫这样微小的东西,螳螂在它面前也无法相互帮助。从而形成了成语“秋毫之末”来形容事物微小、细微之处。
成语结构
- 四个汉字的结构,前两个字“秋毫”是事物的形象,后两个字“之末”是修饰性的成分。
例句
- 1. 他的建议只是秋毫之末,根本不值得考虑。2.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注意到秋毫之末,不能忽视任何细节。3. 这只是秋毫之末,我们应该从大局上考虑。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秋毫”联想为秋天的毛发,非常细小,而“之末”可以联想为最后的一点点,表示极其微小的程度。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鸠占鹊巢”、“杯弓蛇影”等,来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秋毫之末也要认真对待。2. 初中生:考试中,忽视了秋毫之末的细节,导致失分。3. 高中生:在写文章时,要注意到每一个秋毫之末,才能提高作文的质量。4. 大学生:在科研中,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秋毫之末,才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