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感怀
拼音tuō wù gǎn huái
含义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出处清·汪琬《说铃》:“故能托物感怀,缠绵凄恻,若使饥寒切肤,亦未暇尔尔。”
典故出处
清·汪琬《说铃》:“故能托物感怀,缠绵凄恻,若使饥寒切肤,亦未暇尔尔。”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托物感怀是指通过观察和体察物体的形态、特征、功能等,引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它强调了人与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物体在人们心中所引发的情感共鸣。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事物的思考和感慨。
使用场景
- 托物感怀常用于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领域,用来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对某个事物、场景的深入思考和感受。
故事起源
-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化为一只蝴蝶,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自我和物我关系的思考,启发了人们对于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成语结构
- 托物感怀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托物”表示通过观察和感受物体,而“感怀”表示引发情感和思考。整个成语结构简洁明了,意义明确。
例句
- 1. 他站在海边,托物感怀,思考人生的意义。2. 这篇散文通过托物感怀的方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3. 他以托物感怀的笔触,描述了城市中繁忙的街道和人们的生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成语的每个字拆分开来记忆,例如,“托”字可以联想到“手托物体”,“物”字可以联想到“物品”,“感怀”可以联想到“感受和怀念”。通过这样的联想记忆,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意义和发音。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托物感怀相关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深入挖掘其中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怀古伤今”、“物我两忘”等,来扩展对人与物关系的思考和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站在花园里,托物感怀,觉得花朵是多么美丽而神奇。2. 初中生:我们在地理课上学习了地球的自然景观,通过托物感怀,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通过托物感怀,我们思考了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