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诸空言
拼音tuō zhū kōng yán
含义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出处清·朱珪《序》:“若方将试吏事,则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实,不徒托诸空言也。”
典故出处
清·朱珪《序》:“若方将试吏事,则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实,不徒托诸空言也。”
近义词
托之空言、托于空言
英文翻译
make empty promises <blow bubble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托诸空言意为依靠虚假的言辞来掩饰真相或者欺骗他人。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辞的虚假和无实际意义,暗示了言辞虚伪、欺骗性的特点。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和讽刺他人言辞虚伪、欺骗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辞空洞,没有实质内容,或者用来批评某人故意欺骗他人的行为。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则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叫子罕的人,他在朝廷上说了很多空洞无实际意义的话,被人戏称为“托诸空言”。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
成语结构
- 动词+名词+名词
例句
- 1. 他总是托诸空言,从来没有实际行动。2. 这个政治家在竞选时托诸空言,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托诸空言”拆分成“托”、“诸”、“空言”三个部分记忆。托可以理解为依靠,诸可以理解为众多,空言可以理解为虚假的言辞。通过联想记忆,将这些部分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虚假、欺骗相关的成语,例如“弄虚作假”、“言过其实”等,以加深对这类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常常托诸空言,说了很多大话。2. 初中生:那个政客在选举时托诸空言,骗取选民的支持。3. 高中生:他的演讲充满了托诸空言,没有任何实质内容。4. 大学生: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托诸空言来欺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