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牛口之下在词典中的解释
niúkǒuzhīxià

牛口之下

拼音niú kǒu zhī xià

含义借指卑下的地位。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典故出处

  •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借指卑下的地位。
    成语举例:故明君勤于招贤……或举于牛口之下,而加之于群僚之上;或拔于桎梏之中,而任以社稷之重。★晋·葛洪《抱朴子·名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牛口之下”源于《左传·昭公四年》:“吾闻之,牛之所以入于牖者,其蹄也;人之所以入于罪者,其口也。”这句话意思是牛能够进入窗户是因为它的蹄子,而人能够陷入罪恶是因为自己的嘴巴。后来,这句话演变成成语“牛口之下”,形容在强者的压制下,无法自主。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被强势者压迫、无法自由行动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反抗的境地。

故事起源

  • 成语“牛口之下”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故事中提到了牛和人的比喻,以强调人应当保持谦逊,不要因为嘴巴而陷入罪恶。

成语结构

  • 主要由“牛口”和“之下”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牛口”表示牛的嘴巴,指强者;“之下”表示在下方,指被压制的一方。

例句

  • 1. 在这个公司,小职员们总是在牛口之下,没有发言权。2. 在这个学校,学生们常常感到在牛口之下,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牛口之下”与牛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自己被一只巨大的牛压在嘴巴下面,无法自由行动,从而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龙潜虎伏”、“鹤立鸡群”等,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太多了,我们总是在牛口之下。2. 初中生:学校的规定让我们感到在牛口之下,无法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3. 高中生: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很容易被牛口之下的压力所压迫。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我们常常感到在牛口之下,需要顺从上级的安排和要求。

拆字解意

牛口之下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