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
拼音tuō tuō lā lā
含义宽松摇曳的样子。借指以拖延为特征的行动、习惯或性格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此时初秋天气,身上穿一件大袖子三尺八寸长的浅蓝竹布衫,拖拖拉拉,底下已遮过膝盖。”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此时初秋天气,身上穿一件大袖子三尺八寸长的浅蓝竹布衫,拖拖拉拉,底下已遮过膝盖。”
近义词
拖拖沓沓
反义词
雷厉风行
英文翻译
procrastination <take one's time; drag one's fee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宽松摇曳的样子。借指以拖延为特征的行动、习惯或性格
成语举例: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办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谜面:矮子穿长袍
详细解释
- 拖拖拉拉是由两个重复的动词组成,表示做事情拖延、不拿定主意、懒散的态度。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拖着脚步或拉着手脚做事的样子,暗示了他的行动迟缓、犹豫不决。
使用场景
- 拖拖拉拉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上没有决断力,拖延时间,不积极主动。可以用于形容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示对事情不够认真、不够专注,态度不积极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拖拖拉拉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一书中。在书中,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是一个性格比较懒散、喜欢拖延的人,她经常在做事情上犹豫不决,拖延时间。因此,后来人们用“拖拖拉拉”来形容这种懒散的态度。
成语结构
- 拖拖拉拉是由两个相同的动词组成,形成了一个形容词+动词的结构,表示一个人的懒散态度。
例句
- 1. 他做事拖拖拉拉,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动手。2. 这个学生上课总是拖拖拉拉,从不积极参与讨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形象化记忆来记忆拖拖拉拉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拖着脚步或拉着手脚,行动迟缓,懒散不积极的样子,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拖拖拉拉这个成语的用法和相关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或者参考字典,来扩大自己的语言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总是拖拖拉拉地做作业,所以常常熬夜。初中生: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一直拖拖拉拉,结果被批评了。高中生:他虽然有才华,但是因为拖拖拉拉的性格,错过了很多机会。大学生:我意识到自己的拖拖拉拉的问题,决定要改变,变得更加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