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模作样
拼音zhuāng mó zuò yàng
含义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出处宋·史浩《荆钗记传奇》:“装模作样,恼吾气满胸膛。”
典故出处
宋·史浩《荆钗记传奇》:“装模作样,恼吾气满胸膛。”
近义词
装腔作势、矫柔造作、无病呻吟
反义词
本来面目
英文翻译
strike an attitud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成语举例:巴金《探索集 说真话》:“可是我看见他装模作样毫不红脸,我心里真不好受。”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模,不能读作“mú”。
成语辨形:模,不能写作“摸”。
成语辨析:(一)装模作样和“装腔作势”;都有“故意做出姿态”的意思;但装模作样偏重在虚假和不真实;含有“装样子;借以欺人”的意思;“装腔作势”偏重在以某种身份、地位、架势来吓唬人或引人注意;可用于说话、文章、表演等方面。(二)见“矫揉造作”。
成语谜面:翻砂;锻造工;巫术下神;翻砂之前
歇后语:王瞎子看告示;无病呻吟;瞎子看书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计三气周瑜。周瑜病倒,不久就一命呜呼。诸葛亮代表刘备前去吊唁,在周瑜灵前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别人一点也看不出他是装模作样的,认为诸葛亮心胸豁达,不计前嫌。鲁肃也认为周瑜心胸狭隘。
详细解释
- 装模作样是指人们为了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或者掩盖自己真实的面目,而故意做出一种虚假的表象。这种行为往往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或者达到某种目的。
使用场景
- 装模作样的场景非常广泛,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社交场合上做作的态度或者表现,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虚伪的人。
故事起源
- 装模作样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高祖本纪》。据说刘邦在刚刚建立汉朝的时候,他曾经到一个农民家里吃饭。农民看到刘邦来了,非常恭敬地给他备办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但是刘邦却故意装作很不在乎的样子,只吃了一点点就说已经吃饱了。这一番做作的表现让农民感到非常愤怒,后来刘邦听说了农民的怨言,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妥,于是写了一篇道歉信给农民,表示自己当时只是装模作样,并没有真正吃饱。
成语结构
- 装模作样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装”和“作”都是动词,用来表示假装或伪装的意思,“模样”是名词,表示外表或者样子。
例句
- 1. 他在朋友面前总是装模作样,让人觉得他很虚伪。2. 她的表演太做作了,根本没有真实的情感。3. 不要只看他表面上的装模作样,要看他的行动和态度。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装模作样”与一个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来记忆,比如想象一个人在镜子前面不停地做各种造型来装扮自己,这样就能够更加生动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虚假、伪装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学习,比如“假模假样”、“矫揉造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上装模作样,总是表现得很乖巧。2. 初中生:她为了迎合老师的期望,经常装模作样地回答问题。3. 高中生:他在面试时装模作样,试图给招聘官留下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