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公报私
拼音tuō gōng bào sī
含义借公事报私怨。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典故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近义词
官报私仇、公报私仇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借公事报私怨。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托公报私是一个贬义词语,用来形容某人利用公共的资源、权力或机会来谋求个人私利,违背了公正、公平的原则。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私利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使用场景
- 托公报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滥用职权、利用公共资源谋取私利的人。在公共部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中,如果有人以不公正的方式谋取私利,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其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故事起源
- 关于托公报私的具体故事起源尚不清楚。但是,这个成语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即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成语结构
- 成语“托公报私”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托”表示借用、依靠,“公”表示公共的、公正的,“报”表示回报、报答,“私”表示个人的、私利的。整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意义明确。
例句
- 1. 这个官员托公报私,滥用职权,损害了群众的利益。2. 在这个公司里,有些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托公报私,给整个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托公报私”这个成语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托着公共的资源,然后用来追求个人私利,违背了公正的原则。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道德、公正相关的成语,如“公而忘私”、“公正无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有个同学托公报私,老师发现了,批评了他。2. 初中生:政府官员托公报私,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3. 高中生:这个公司的老板托公报私,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员工的权益。4. 大学生: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不做托公报私的事情。5. 成年人:我们必须反对托公报私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