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公行私
拼音tuō gōng xíng sī
含义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典故出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而乃冯附城社,蔽亏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近义词
假公济私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犹言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托公行私是一个贬义词语,用来形容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为个人私利而行事。这种行为违背了公务员应该忠诚、廉洁、公正的原则,损害了公共利益,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那些为了谋取私利而滥用职权的官员或公务员。也可用于形容其他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赵高,他曾经托公行私,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他收受贿赂,滥用职权,甚至残害无辜。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对滥用职权的批评的典型例子,形成了托公行私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托公行私由三个词组成,其中“托公”表示利用公职,而“行私”表示谋取私利。
例句
- 1. 这位官员托公行私,滥用职权,损害了公共利益。2. 我们要反对托公行私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把一个公共事务“托”在手上,然后偷偷地行动谋取自己的私利。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公私两便”、“徇私舞弊”等,了解更多与滥用职权相关的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听说有些官员托公行私,这是不对的吧?2. 初中生: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打击托公行私的行为,保护公共利益。3. 高中生: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不允许官员托公行私,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