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笔削褒贬在词典中的解释
xuēbāobiǎn

笔削褒贬

拼音bǐ xuē bāo biǎn

含义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典故出处

  •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修改文章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笔削褒贬是一个形象地描述用笔写下对人或事物的赞美或批评的成语。它强调了文字的力量,可以通过书写来表达对他人的评价。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对文学作品、表演、艺术品或他人的评价和批评。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以使用笔削褒贬来表达对他人的评价或批评。例如,在写作文时,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对某个事件或观点的评价。在讨论文学作品或艺术品时,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其的评价。

故事起源

  • 关于笔削褒贬的故事起源并不清楚,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形象描述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书法和文学批评有关。在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而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评的一种方式。

成语结构

  • 笔削褒贬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笔”、“削”和“褒贬”。

例句

  • 1. 他用一支犀利的笔削尽了对这部电影的褒贬。2. 老师用红笔削尽了对我的作文的褒贬。3. 这篇评论用尖锐的笔削尽了对这本小说的褒贬。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笔削褒贬”与书写和评价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自己用一支笔来写下对他人的评价或批评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书法和文学批评的知识,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和运用笔削褒贬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红笔削尽了对我的作文的褒贬。2. 初中生:他在评论中用尖锐的笔削尽了对这本小说的褒贬。3. 高中生:这篇文章用批判性的笔削尽了对社会现象的褒贬。4. 大学生:在文学评论中,学者们用精确的笔削尽了对这位作家的褒贬。

拆字解意

笔削褒贬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