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行矩止
拼音guī xíng jǔ zhǐ
含义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出处晋·潘尼《释奠颂》:“二学儒官,缙绅先生之徒,垂缨佩玉,规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执事之命。”
典故出处
晋·潘尼《释奠颂》:“二学儒官,缙绅先生之徒,垂缨佩玉,规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执事之命。”
近义词
规行矩步、墨守成规
英文翻译
pull down one's ves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成语举例:端居危坐,规行矩止,相与奋髯横议,役袂高谈。(宋 司马光《稷下赋》)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规行矩止形容一个人遵守规矩,不越雷池一步,不违反社会道德准则。这个成语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在言行举止中要有规矩、有分寸。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守纪律、恪守规章制度,遵守法律法规,不擅自越过界限。
故事起源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卿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有一次,孟子和荀卿一起到齐国拜访国君,途中遇到一片大水,没有船只可以渡过,只有一块狭窄的小石头供人踏水而过。孟子先踏上石头,然后回头对荀卿说:“规行矩止。”意思是要按照规矩和准则行事,不越过规定的界限。这个故事成为了“规行矩止”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规行”和“矩止”分别是两个并列的成语,共同构成了整个成语的意义。
例句
- 1. 作为一名公务员,他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始终规行矩止。2. 在学校里,学生们要自觉遵守校规,规行矩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规行矩止”这个成语与遵守规则、守纪律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条规矩上行走,不敢越过规定的界限。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纪律、规章制度相关的成语,如“守望相助”、“守株待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规行矩止,不乱扔垃圾。2. 初中生:在班级里,我们要规行矩止,不迟到早退。3. 高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要带头守纪律,规行矩止。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要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规行矩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