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肉计
拼音kǔ ròu jì
含义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我原不欲如此,但出于无奈,方走这条苦肉计。”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我原不欲如此,但出于无奈,方走这条苦肉计。”
英文翻译
the ruse of inflicting an injury on oneself to win the confidence of the enem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成语举例: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八章:“会不会是姓刘的在卖苦肉计,有意的潜进来?”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欺骗对方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周瑜打黄盖
成语故事
隋朝时期,杨坚谋位成功,封杨广为晋王。杨广心中不服,一心想当太子,就找安州总管宇文述商议。宇文述知道独孤皇后妒心重,就给杨广出主意,让他回宫用苦肉计博得皇后的同情。这一计很灵,皇后鼓动皇上,废太子而另立杨广。
详细解释
- 苦肉计源自中国古代军事策略,是一种用于迷惑敌人的计谋。它的基本思想是故意制造出一种虚假的情况,让敌人产生错觉,以此来达到出其不意、获得战机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中,苦肉计也常用于形容通过装出痛苦或受伤的样子,以引起他人的同情或怜悯,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使用场景
- 苦肉计常用于描述一些需要巧妙策略或伪装的情境,例如在商业竞争中,某公司可能会通过故意传播负面消息,以引起竞争对手的忽视或放松警惕,从而获取商机。此外,在人际关系中,苦肉计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通过装出痛苦或受伤的样子,以引起他人的同情,从而达到某种目的,如获得帮助或逃避责任。
故事起源
- 苦肉计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史记》中,其中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将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垓下,情况十分危急。刘邦采用了苦肉计,故意让自己的脸部被打肿,装出痛苦的样子,以引起项羽的怜悯心理。项羽见状,误以为刘邦已经受伤,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刘邦趁机逃脱,最终成功逆袭,建立了汉朝。
成语结构
- 苦肉计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苦肉”表示装出痛苦或受伤的样子,“计”表示计谋或策略。
例句
- 1. 他为了引起老板的同情,采用了苦肉计,故意装出病态的样子。2.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司常常需要使用苦肉计来获取商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苦肉计的含义和故事起源联系起来,想象刘邦在垓下装出痛苦的样子,以迷惑项羽,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苦肉计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中的一种,而中国古代军事策略非常丰富多样。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军事策略,如围魏救赵、借尸还魂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为了不上学,采用了苦肉计,故意说自己头疼,想要请假。2. 初中生:小红为了获得同学们的帮助,采用了苦肉计,装出受伤的样子,请求大家帮忙。3. 高中生:为了在班级竞选中获得更多选票,小李采用了苦肉计,向同学们诉说自己的痛苦经历,以赢得同情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