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
拼音qiè ér bù shě
含义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典故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近义词
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反义词
半途而废、知难而退
英文翻译
work with perseveranc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成语举例: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锲,不能读作“qì”;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形:锲,不能写作“契”。
成语辨析: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都可形容有“恒心”。但是锲而不舍是带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恒”是直陈性的。
成语谜面:常雕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人就是根据这里锲而不舍的意思总结出了这句成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详细解释
- 锲而不舍是指在追求目标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坚持和毅力,不被困难所阻挠,持之以恒地努力。
使用场景
- 锲而不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时,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持续努力。可以用于各种学习、工作、生活等场景。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哲学家,他非常勤奋努力,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有一次,孟子去见齐国的宰相管仲,他问管仲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管仲回答说:“锲而不舍。”这句话意味着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成语结构
- 锲而不舍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锲”、“而”、“不”、“舍”。
例句
- 1. 他在学习上锲而不舍,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2. 这个项目需要锲而不舍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成功。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每个字分别记忆,然后联想它们的意义。例如,“锲”可以联想成“刻”,表示坚持不懈;“而”可以联想成“和”,表示持之以恒;“不”可以联想成“不要放弃”;“舍”可以联想成“舍不得放弃”。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或书籍来深入了解和学习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应用,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持力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锲而不舍地学习,争取考一个好成绩。2. 初中生:只有锲而不舍地练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3. 高中生:在备战高考的道路上,我们要锲而不舍地努力,争取取得好成绩。4. 大学生: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要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理想。5. 成年人:在职场上,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锲而不舍”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