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拼音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含义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出处《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负命者上钩来!’”
典故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负命者上钩来!’”
近义词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英文翻译
willingly fall into the snar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成语举例:这有何妨,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清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出)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姜子牙隐居在渭水边,他在渭水边用笔直的鱼钩,不挂鱼饵,鱼钩离水面还有三尺高开始钓鱼。有人笑他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他则念念有词地说:“不想活的鱼儿自己上钩吧。”结果周文王听说后亲自请他辅助朝政,消灭商朝。
详细解释
- 太公是指古代传说中的太公望,他在钓鱼时使用了非常巧妙的方法,让鱼自愿上钩。这个成语意味着通过诱饵或计谋,使对方主动上当受骗。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利用计谋或手段诱使他人上当受骗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贪婪或愚蠢,容易被别人利用。
故事起源
- 太公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智者,他在钓鱼时使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方法。他在渔网上系上一块鱼肉,然后将渔网扔进水中,但并没有立即捕获到鱼。太公望坐在岸边,静静地等待。渐渐地,一些鱼儿被鱼肉的香味吸引,主动游到渔网上,最终被太公望捕获。这个故事成为了“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结构比较简单,是一个主谓短语。
例句
- 1. 他用了一些花言巧语,把那个人夸得不行,结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被骗了一大笔钱。2. 这个广告用了很多心理学的手法,让人们产生购买欲望,结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销售量大增。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太公望钓鱼的故事和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太公望巧妙地使用鱼肉吸引鱼儿上钩的情景,以此联想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欺骗、诱饵相关的成语,如“授人以柄”、“钓鱼执法”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了一些小把戏,让同学们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把自己的零食都送给了他。2. 初中生:老师用了一些巧妙的方法,让我们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主动参加了志愿者活动。3. 高中生:他用了一些花言巧语,让女孩子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被他迷得神魂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