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目混珠
拼音yú mù hùn zhū
含义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典故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近义词
以假乱真、冒名顶替、滥竽充数
反义词
黑白分明、泾渭分明、是非分明
英文翻译
mix the fictitious with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成语举例: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混,不能读作“hǔn”。
成语辨形:珠,不能写作“朱”或“株”;混,不能写作“浑”。
成语辨析:鱼目混珠和“滥竽充数”;都可以表示以假的冒充真的。但“滥竽充数”除表示以假乱真外还有以次充好的意思;鱼目混珠表示的以假乱真的程度更高些。
成语谜面:最大的舞弊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叫满意的人在一个处于蛮荒之地的不起眼的小铺子里,用所有的钱买了一颗大珍珠。回到家后,他把大珍珠放进一个特意制作的盒子里,好好地收藏起来。只有在过年时,他才拿出来给一些朋友看。满意有个叫寿量的邻居,家里藏有一颗祖传的大珍珠,常想拿出来和满意比一比。可祖宗有遗训,不可轻易示人,只好作罢。不久,两人都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看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药,可病情仍不见好转。一日,街上来了一个据说能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游方郎中。两家人分别将其请到家中,郎中看完病后,说此病需要以珍珠粉来合药,才能彻底治愈。他留下一个方子,便匆匆走了。可是满意怎么也舍不得残损那颗稀世珍珠,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其他的药;而寿量则吃了用家传珍珠粉合的药。后来郎中得知满意并未服用珍珠粉,前去一看,发现他的珍珠的确是稀世之宝。而郎中一看寿量的珍珠就说:“这是海洋中一种大鱼的眼睛,以鱼目混充珍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呢?”。
详细解释
- 鱼目混珠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故意混淆真相、以假冒真、欺骗他人的行为。它来源于古代的赌博游戏,赌徒们在玩骰子游戏时,有人会用手指将骰子掩盖住,以达到欺骗其他赌徒的目的。后来,这个词语逐渐引申为其他领域中的欺骗行为。
使用场景
- 鱼目混珠常用于描述某人故意掩盖真相、以假冒真或欺骗别人的行为。可以用来形容商场上的欺诈销售、政治中的虚假宣传、社交媒体上的谣言传播等。
故事起源
- 据说,鱼目混珠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赌博游戏。在古代,赌博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赌博者常常使用各种手段来欺骗其他赌徒。其中一种手法就是在玩骰子游戏时,有人会用手指将骰子掩盖住,以达到欺骗其他赌徒的目的。后来,这个手法逐渐被引申为其他领域中的欺骗行为,并形成了现在的成语鱼目混珠。
成语结构
- 鱼目混珠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鱼、目、混、珠。
例句
- 1. 他在展览会上摆设了一些假冒的艺术品,真是鱼目混珠。2. 这个商家用次品冒充名牌产品,明显是在鱼目混珠。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鱼目混珠与赌博游戏中的手法联系起来,想象有人在玩骰子游戏时用手指将骰子掩盖住,以达到欺骗的目的。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欺骗、伪装有关的成语,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以扩展你的词汇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考试中抄袭别人的答案,真是鱼目混珠。2. 初中生:这个电视节目中的选手明明是专业演员,却假装是业余选手,真是鱼目混珠。3. 高中生:政客们经常在竞选时夸大自己的成就,这种虚假宣传真是鱼目混珠。4. 大学生:某些网络红人利用美颜滤镜和修图软件来欺骗粉丝,这种鱼目混珠的行为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