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丧权辱国在词典中的解释
sàngquánguó

丧权辱国

拼音sàng quán rǔ guó

含义丧:丧失;辱:使受到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典故出处

  •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近义词

  • 卖国求荣、奴颜婢膝

反义词

  • 光宗耀祖、光耀门庭

英文翻译

  • humiliate the country and forfeit its sovereignty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丧:丧失;辱:使受到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成语举例:清政府腐败无能,与英法等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行条约。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丧,不能读作“sānɡ”。
    成语辨形:丧,不能写作“伤”。
    成语辨析:丧权辱国和“卖国求荣”都有“出卖国家利益”的意思。但丧权辱国偏重于“丧”和“辱”;强调国家蒙受的损害之大;而“卖国求荣”偏重于“卖”和“求”;强调这种人的卖国行径;批判这种人的卑鄙作法。

详细解释

  • 丧权辱国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遭受重大损失,失去主权而受到外部侵略或内部压迫的情况。这个成语强调了国家的丧失和屈辱,通常用来批评与国家利益相悖的行为。

使用场景

  •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历史、军事等领域的讨论中,可以用来批评国家领导层的失职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国家在战争、外交等方面的失败。此外,该成语也可以用来描述个人的行为,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故事起源

  • 《左传·文公十四年》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齐国的大夫郑子产在战争中丧失了战车,被楚国俘虏,遭受了严重的屈辱和损失。后来,郑子产被齐国解救出来,回到齐国后,他感到非常愧疚和自责,于是用“丧权辱国”来形容自己的遭遇和感受。

成语结构

  • 动宾短语

例句

  • 1. 这次政府的错误决策导致了国家的丧权辱国。2. 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因为内外交困而丧权辱国。3. 他的背叛行为使整个团队感到丧权辱国。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记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来帮助记忆,想象郑子产在战争中丧失战车、被俘虏的情景,以及他回到齐国后的愧疚和自责,这样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国家损失和屈辱相关的成语,如“亡国之音”、“国破家亡”等,可以帮助加深对国家兴衰的理解和感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犯了很多错误,导致国家丧权辱国。2. 初中生: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因为内部腐败而丧权辱国。3. 高中生:战争中的失败使国家丧失了主权,遭受了丧权辱国的屈辱。

拆字解意

丧权辱国成语造句

  • 丧权辱国造句(精选24条)

    1、清政府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人民深受其害。2、软弱无能的晚清统治者,丧权辱国,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3、这些有形的建筑实物,记录着清王朝的丧权辱国、腐败无能.4、1840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