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
拼音qiāo zhà lè suǒ
含义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索取财物。
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三三:“一名宋福,一名王大路,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作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典故出处
曲波《林海雪原》三三:“一名宋福,一名王大路,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作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近义词
巧取豪夺、仗势欺人、敲榨勒索
反义词
拾金不昧
英文翻译
racketeering <squeeze out of>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索取财物。
成语举例:一名宋福,一名王大路,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作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曲波《林海雪原》三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勒,不能读作“lèi”。
成语辨形:诈,不能写作“榨”。
成语辨析:敲诈勒索与“巧取豪夺”有别:敲诈勒索的手段是硬的;对象是钱财、物品;“巧取豪夺”的手段是软硬兼施;对象除钱财、物品外;还可以是权利、职位等。
详细解释
- 敲诈勒索是由两个词汇组成的成语。敲诈指恶意威胁,以胁迫他人交出财物;勒索指以暴力手段迫使他人给予财物。这一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以恶势力进行强行索取财物的行为。
使用场景
- 敲诈勒索通常用于形容恶势力、黑社会、不法分子等以暴力或威胁手段迫使他人交出财物的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些不公正的行为,例如某些公司或机构利用其权势强迫他人做出不公平的交易。
故事起源
- 敲诈勒索这个成语的起源比较普遍,没有具体的故事或典故与之相关。
成语结构
- 敲诈勒索属于动宾短语,由动词“敲诈”和动词“勒索”组成。
例句
- 1. 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敲诈勒索了无辜的商人。2. 这个黑帮成员经常使用敲诈勒索的手段获取财物。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拿着棍子威胁另一个人,要求他交出财物。
延伸学习
- 1. 了解其他与敲诈勒索相关的成语,如敲骨吸髓、敲山震虎等。2. 学习有关法律和社会公正的知识,了解如何防范和应对敲诈勒索行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敲诈勒索了我一块糖果。2. 初中生:这个小偷用恐吓的方式敲诈勒索了老人的钱财。3. 高中生:他以威胁的手段敲诈勒索了同学的零花钱。4. 大学生:黑社会分子在校园里进行敲诈勒索活动,给同学们带来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