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
拼音huǎn bīng zhī jì
含义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典故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近义词
权宜之计
反义词
速战速决、兵贵神速
英文翻译
trick to gain tim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成语举例:这样办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缓,不能读作“yuán”。
成语辨形:计,不能写作“技”。
成语谜面:暂停
歇后语:诸葛亮弹琴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蜀军消灭了魏军大将郭淮、孙礼,占领了武都、阳平。张郃、戴陵等率军前去救援,被孔明打败。双方对峙了半月。孔明见司马懿不敢出战,用撤军的缓兵之计,诱使司马懿驱兵追赶,司马懿中计大败。
详细解释
- 缓兵之计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包含“缓兵”和“之计”两个部分。其中,“缓兵”指的是延缓军队行动的战术,可以用于迷惑敌人、争取时间或者等待有利时机。而“之计”表示一种计策或策略。因此,“缓兵之计”指的是在面对困难或敌人时,采取拖延时间或迟延行动的策略。
使用场景
- 缓兵之计可以用于形容在各种情境下采取拖延行动的策略。例如,当面对困难时,可以使用缓兵之计来争取时间思考解决方案;在商业谈判中,采取缓兵之计可以让对方更加急切地达成协议;在竞争中,使用缓兵之计可以让对手感到困惑,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故事起源
- 缓兵之计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据说,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军廉颇率领军队与秦国作战。赵国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廉颇决定采取缓兵之计,拖延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他通过迂回行军、设下埋伏等手段,成功地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成语结构
- 缓兵之计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采取缓兵之计,不要急于做出决定。2. 这位政治家善于使用缓兵之计,在关键时刻拖延时间以争取更好的结果。3. 在商业谈判中,有时使用缓兵之计可以更好地掌控谈判的进程。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缓兵之计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将军正在战场上,他的军队行动缓慢,但却能够取得胜利。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战争策略相关的成语,如兵不厌诈、声东击西等。这些成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缓兵之计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面对数学考试,我决定采取缓兵之计,每天都复习一点,不急于背诵所有公式。2. 初中生:为了赢得比赛,我们队采取缓兵之计,先观察对方的战术再做出反击。3. 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我喜欢使用缓兵之计,先仔细思考再开始动笔,这样可以避免错误和重复。希望这个关于“缓兵之计”的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