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含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典故出处
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近义词
鹬蚌相危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成语举例: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详细解释
- 鹬和蚌都是水中的动物,它们分别找到了一个壳作为庇护所。鹬想吃蚌肉,而蚌则不愿意被吃掉。于是,鹬就舍不得离开蚌壳,而蚌也紧闭壳口不肯松口。最后,当鹬和蚌争斗时,渔夫趁机捞起了它们。这个成语比喻双方相互争斗时,第三方趁机得利。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双方争斗时,第三者趁机获利的情况。也可用于警示人们在争斗中要警惕第三方的利益。
故事起源
-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鹬和蚌争斗时被渔夫捕获的情景。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用为成语,用来形容双方争斗中被第三方利用的情况。
成语结构
- 主语+动作+宾语+动作
例句
- 1. 他们两个为了争夺领导职位,不惜鹬蚌相争,最后却被别人顶了上去。2. 在这场商业竞争中,我们要警惕别人趁我们鹬蚌相争时得利。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中的“鹬蚌”和“相争”分别与鸟和贝壳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形象,帮助记忆。同时,可以通过编造自己的故事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竞争、利益相关的成语,如“争先恐后”、“尔虞我诈”等,以扩展词汇量和语境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班上两个同学为了争夺篮球队长的位置,鹬蚌相争,最后都被老师罚站了。2. 初中生:听说那两个班级为了争夺文化节冠军,鹬蚌相争,最后都没能赢得胜利。3. 高中生:在这场高考竞争中,各个学生都在鹬蚌相争,争夺着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