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
拼音má mù bù rén
含义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典故出处
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近义词
无动于衷
反义词
耳聪目明、见微知著、眼疾手快
英文翻译
unfeeling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成语举例:没有同情,没有热,是麻木不仁?还是忘恩负义。(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仁,不能读作“yén”。
成语辨形:仁,不能写作“人”。
成语辨析:麻木不仁与“无动于衷”有别:两者都有“漠不关心”的意思;但麻木不仁语义较重;含贬义;“无动于衷”为中性成语;可以形容意志坚决。
成语谜面:双人床
详细解释
- 麻木不仁是形容人在心理上或情感上对外界刺激缺乏感觉和反应。这种状态下的人往往没有情感波动,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共鸣力。
使用场景
- 麻木不仁常用于描述对于痛苦、悲伤、不幸等负面情绪或事件缺乏感受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于社会问题、他人的苦难等缺乏关注和关心的态度。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物》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庄子的哲学家在一次梦中的经历。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自如,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蝴蝶,或者他是一个梦中的庄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自己和外界的认知是如此的模糊和不确定,有时候会产生麻木不仁的感觉。
成语结构
- 麻木不仁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形容词“麻木”表示感觉迟钝,没有感觉;形容词“不仁”表示缺乏同情心和共鸣力。
例句
- 1. 他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已经麻木不仁了。2. 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对于别人的苦难完全麻木不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的心被冻结成了木头,失去了感觉和温暖,就好像是麻木不仁一样。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情感和心理相关的成语,如心如止水、感同身受等,可以进一步丰富对于情感表达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看到了流浪狗被欺负,却麻木不仁地继续玩耍。2. 初中生:面对同学的困扰,他表现得麻木不仁,完全没有帮助的意愿。3. 高中生:在社会上看到太多的不公平和不幸,有些人会变得麻木不仁,不再相信正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