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著于竹帛在词典中的解释
zhùzhú

著于竹帛

拼音zhù yú zhú bó

含义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典故出处

  • 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近义词

  • 著乎竹帛、著之竹帛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成语举例:〖示例〗不过孔子是匹夫制宪,贬天子,刺诸侯,所以不能著于竹帛,只好借口说传授。 ★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著于竹帛”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书写载体,竹简和帛书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这个成语形容文字记载的内容非常重要或深奥,与书写材料的质地相对应。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文章、著作、言论等内容的重要性或深奥性。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论或观点非常有分量。

故事起源

  • 成语“著于竹帛”最早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下令将各国的古籍文献焚毁。史书记载,有一位名叫孟轲的学者,他在焚书坑中写下了“著于竹帛”的字样,寄托了他对文化传承的希望。

成语结构

  • 动宾短语,主语为“著”,宾语为“于竹帛”。

例句

  • 1. 这篇文章的观点著于竹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 他的言论著于竹帛,经得起推敲。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著于竹帛”与古代书写材料竹简和帛书联系起来,形象地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自己正在读一本珍贵的古籍,文字记载在竹简和帛书上,代表着内容非常重要或深奥。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古代书写材料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竹简和帛书的历史和用途。还可以学习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字的重要性和传承。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本书的内容著于竹帛,我要好好读。2. 初中生:老师说这篇文章著于竹帛,我们要认真学习。3. 高中生:这部小说的情节著于竹帛,引人入胜。4. 大学生:这位教授的演讲著于竹帛,思维深邃。5. 成年人:这篇论文的观点著于竹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拆字解意

著于竹帛成语造句